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是不是算过度教育算的话,情况严重吗或者说过度教育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个正确的命题

我们国家既不是马来西亚泰国那样的低端制造大国,也不是像美国那样的只创新而不制造的大国。我国未来的定位就是创新加制造造大国(类似德国)。因此,教育应该借鉴德国的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小部分人读大学搞科研。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美国模式的路上走得太远了。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制造业已经转移到第三世界,低端劳动力也靠第三世界国家来引进的,因此有普及高等教育的必要。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比例还很合理,所以不要再扩招了,要好好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网友的回复
国内智商税交那么多,教育不足才是现实吧
■网友的回复
2014年,研究生录取57万人,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28.85万人,从这个数据结构上来看,本科生比例高了些。当然,这个所谓比例高,以及你提到的过度教育,这个是针对需求而言的。如果是定位制造大国的需求,那么存在过度教育。如果是定位一个创新+制造大国,那么不算过度教育,而是教育质量是否和创新+制造匹配。
■网友的回复
一、什么是“过度教育”
1970年,伯格的《巨大的培训掠夺》出现了“过度教育”的概念。1976年,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将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持续下降的现象归因于过度教育——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由此开创了关于“过度教育”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度教育”的现象受到了西方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莱文等人认为“过度教育”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指受教育者没有实现自身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雇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高于工作要求,“英雄无用武之地”。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是否存在“过度教育”仍未达成共识,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整体的就业情况存在着结构性的“过度教育”问题,即人才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材小用”、“学历高消费”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二、过度教育的危害
1、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质量就业是个人在其认为的挑战感和满意感并存的工作中获得谋生所需收入的能力。发生“过度教育”的劳动者与适度教育的劳动者相比,往往对工作本身的兴趣更低,获得的挑战感和满意感也更低,进而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如果这份工作还无法给劳动者以上升的空间,那么这份工作只能成为一副镣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度教育”者工作时不佳的心理状态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工作效率,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对教育资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