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营单位制度是怎么样形成的经过了怎么样的发展

自问自答,抛砖引玉,静待高人。关于中国国营单位的形成在@笑道人的答案中已经说明了,具体的还可以参看《制度变迁的逻辑》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14364/ 学界还有另外几种观点,一并列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的产物(PS:毛不喜欢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集中计划制,也不喜欢正规的官僚程序)1950年初作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为了转移动员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就业、创造庞大的工人阶级及限制农民进城将民众纳入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组织的延安模式的产物而「单位」及类「单位」制度几乎在各国都有产生,但是这种制度在49年后的中国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根本性特征包括:官僚统治结构独特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如生产竞赛、劳模评定等)企业内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和福利(1)至于中国国营单位制度的发展,个人认为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7 这个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国营单位制度初步形成。在建国到1952年这段时间,由于新旧制度的交替,失业危机爆发,初生的红色政权为了集中资源、建立工业体系、解决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将城市中的失业人口纳入各种单位,为其提供工作及福利。至1957年,大陆超过90%城市人口被划入各种社会主义单位。基本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国家的工业体系也初步建立起来。1957~1966 毛在1958年提出下放劳动计划权限,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单位系统。1957年时大陆职工人数仅310万人,到1960年时,因为中央的武断决定,职工人数已达5969万人。恰在这一时期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为了摆脱危机和减轻「对职工及家属生活包下来」的国营单位的压力,中央又下达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1963年6月,下放职工1940万人,城市人口锐减2600万。1966~70年代末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中央再次放权。首先单位本身发生变化,领导的权威日益增长,「党委书记」制度得到加强。「单位」本身的政治功能极大膨胀。其次当时革委会及红卫兵对原本是「农村户口」的工人/城市人口和「反革命」分子剥夺了职工身份和居民城市户口。这种无道理的剥夺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单位」制度对于当时民众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最好的惩罚,就是让他失去单位的庇护。80~90年代 这段时期是中国国营单位制度发展的顶峰,同时也呈现出衰落先兆。这个时间段,国营单位规模进一步扩大,自给自足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几乎延伸到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这样来了,经济组织行政化的传统国营单位已无法跟上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国营单位制度套牢了生产资料的分配,同时国营单位制度控制了个人活动(包括城乡人口的划分固定化)。国营单位制度面临着必须改革的境地。而在94年公布的《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98年下达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止了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变为职工个人买房,加上同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营单位还没找到改革的方向,就被国家意志逼到了绝路上,许多国营单位被迫改制,却又不得要领,纷纷破产,下岗人数剧增,使得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政府面前并且至今都没得到有效的解决。题外话:其实有时想想,国营单位制度也不错,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社区,不出工厂门,也能安稳过一辈子。记得小时候我住的大院里,自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天一日三餐拿着搪瓷盅到食堂里总有吃的,夏天厂区自制冰棍。隔一段时间还有露天电影可看,而且我大多数的书都是在厂区图书馆里看的(工厂破产之后我家用极低的价钱买下了图书馆里除了技术书籍外近乎一半的书)。但这种制度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粗暴地划定了阶级,堵死了个人谋生及创业的道路。关键是,其建立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最后崩塌的时候,也成为一代人的伤痛。(1)《制度逻辑的变迁》 [美]卞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