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魅族卖身吉利,黄章退隐江湖( 三 )


2014年2月 , 黄章回到了魅族 , 重新出任CEO一职 。
重掌魅族 , 黄章做出了三项改革:1.扩大产品线 , 加速产品迭代;2.引入阿里巴巴5.9亿美元和海通开元6千万美元的投资;3.拿出20%的个人股份 , 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
拿到投资后 , 魅族推出全新子品牌——魅蓝 。
之后的2015年 , 是魅族站上顶峰的一年:手机销量近2000万部;2500万用户;员工人数从之前的2000多人增至4000人 。 到了2016年 , 魅族销量增长缓慢 , 只比2015年多200万部——2200万部 。
回过头看 , 2016年是魅族所有问题集中爆发的一年 。
黄章回归后 , 白永祥提出不能再单纯追求销量 , 要开始追求利润 。 于是魅族开始学OPPO和VIVO , 从线下布局 。 OPPO和VIVO的模式 , 是通过门店覆盖迅速占领市场 , 用高价低配、五花八门的产品配合广告轰炸 , 赚取利润 。
于是 , 魅族大规模进军线下 , 配合机海战术抢占市场 。 2016年 , 魅族全年召开了11次发布会 , 发布了14款手机 , 共邀请了12组艺人演出 , 节奏令人咋舌 。 这让曾经忠实的粉丝渐渐感到失望 。
魅族并没有因此走上OPPO和VIVO成功的道路 , 究其原因 , 是由于魅族2016年才开始布局线下 , 为时晚矣 , 要知道 , OPPO和VIVO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占领了线下 。
此外 , 大刀阔斧的进军线下 , 昙花一现般的销量上涨 , 魅族却乐观地将其视作策略见效的信号 , 全然忽视了盲目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 。 2017年 , 魅族经营开始陷入困境 , 2500多家线下专卖店关闭了500多家 。
这时 , 两年前宣布休养后的黄章 , 又再次出来了 。
2017年6月 , 黄章邀请前华为终端DMO杨柘出任魅族CSO , 主管市场营销 。 杨柘将定位引向商务机 , 针对中年用户 , 但魅族的核心用户是年轻人 。
连续走错的魅族 , 裁员悄然开始 。 裁员背后 , 是手机销量的下滑 。
“最明显的感受是2018年 。 ”魅族员工回忆 , “虽然主要的几个市场销量尚可 , 但魅族整体的销量大幅下滑 。 ”
必须提到的是 , 在这之前 , 黄章特意将魅族和魅蓝分离 , 他主管魅族 , 当时的CMO李楠负责魅蓝 , 打造双品牌 。 此策略之下 , 李楠拿出了颇具代表意义的魅蓝E3 , 成为魅族自黄章出山以来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 而被黄章寄予厚望的魅族Pro7惨遭“滑铁卢” 。
2018年 , 魅族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仅948万台 , 同比下滑46% , 排名第7 。 在这个榜单上 , 小米排名第6 , 销量为4796万台 。
2018年的魅族经历了诸多的动荡 , 魅族Pro7销量不佳、旗下笔戈科技关闭、核心高管集体出走、公司大规模裁员……
魅族大厅前台旁的宣传易拉宝上 , 出现了一个标语 , 内容大致为:3个人干5个人的活 , 拿4个人的工资 。 这在过去的魅族不常见 , 相比小米这类互联网公司的“996” , 魅族的工作节奏并不疯狂 , 甚至少有加班 。
这一年 , 同样“小而美”的锤子手机没有熬过洗牌期 , 魅族好在存活了下来 。
2019年 , 珠海国资委的投资公司——虹华新动能入资魅族 , 但并未能让魅族重获新生 。 在马太效应愈发强大的手机市场 , 一直挤不进第一梯队 , 那么只能离第一梯队越来越远 。
据《时代周报》报道 , 2020年前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 , “华米OV”以及苹果占据了接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 二线品牌中 , 金立已经宣告破产 , 美图手机委身小米 , 剩下的三星是国际巨头 , 联想、中兴等都有其他业务支撑 , “下一个倒下的 , 似乎只能是魅族了 。 ”
2021年2月 , 魅族发布内部信显示 , 创始人、原魅族CEO黄章卸任 , CEO变更为其弟弟黄质潘 。 根据BCI公布的数据 , 到2021年1月31日 , 魅族的市场份额仅剩0.1% 。
2022年6月 , 魅族被星纪时代收购 。 收购之前 , 黄章与淘宝中国分别持有魅族49.08%、27.23%的股权 , 共同控制魅族;收购完成后 , 黄章对于魅族的持股将降低至9.79% , 淘宝中国将退出对于魅族的持股与控制 。 收购方星纪时代将持有魅族79.09%的股权 , 取得对魅族的单独控制 。
直至如今 , 黄章未再公开现身 。 这一次 , 他或许可以彻底归隐 。
【魅族|魅族卖身吉利,黄章退隐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