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外,历代王朝为何没有进行对外战争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战争的本质。从古至今,战争的本质只有这么一个:掠夺土地和掠夺被掠夺土地上的财富,当然,这种财富,也包含了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是指人。在漫长的奴隶社会时代,土地和奴隶的数量就是财富和实力的象征,为了争夺这些东西,不可避免要发生战争。但是需要知道,奴隶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除了中原地区以外,大部分还是荒蛮之地,并且也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出现,所以,尽管为争夺财富的战争时有发生,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基础,战争的地域也集中在土地富饶人口集中的中原地区,当时甚至没有国家的概念,当然不会出现像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么变态的事。而且,低下的生产力也限制战争的规模。自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以后,直至秦时,中国虽然从奴隶时代过渡到了更为先进的封建时代,生产力也得到力相当发展,但是,鉴于地域和人口原因,同样没发生大的对外侵略,主要的军事行动还是集中发生在中原腹地。试想,谁愿意动用数万大军去征服蛮荒而贫瘠的地方呢,我们已经说过,战争的本质是掠夺,只有掠夺,才能满足战争和供养战争。这也是秦帝国建立以后,积极进行边防而不是积极备战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秦国尽管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侵扰,但是毕竟不成气候,况且即使派大兵征讨,也是杀之不尽,劳师动众而已。而且,这是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已经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慢慢养成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仁义道德为治国经纬的统治者,当然不会随意大动干戈。不过,有汉一代,天朝对外族的战争从未间断。不过,这种战争发生的条件,是在保卫统治政权巩固边防的基础上的。而且实际上,汉朝也在对外的战争中扩大了许多疆域,版图扩张到从未抵达的地方,这些地方多是崇山峻岭荒寒不毛,被征服以后为了方便管理,既要派驻官员士兵,还极有可能从内地迁移不少人口进行生产劳动,而且同时面临着时刻失去的危险,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划算的事。只要你们不来找我天朝上国的麻烦,夜郎小国,不屑图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就是古时候的交通状况。最方便快捷的是马匹。而一匹马从拉萨走到长安,没个半年八个月是办不到的。这样你就知道,比如我大唐帝国要打一场对外扩张的战争,从士兵调集,粮食运输,要花费多大的财力,所以,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封建统治者,你不来找我麻烦就好,我有吃有喝,上邦大国,犯不着跟你们一般见识。即便是和亲,也比打一场战争要来的划算。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民族优越感,视少数民族为夷狄,是为开化的人,征服他们给天朝带不来丝毫好处,既难于管理,说不定还有损国格,我打你干什么,劳民伤财而已。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中国的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它的特点就是静态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形态没有足够的扩张动力,大部分农民还是喜欢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生活,统治者满足与现状,加之信息闭塞,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仅限与周边的小国,落后的科技还没有达到远航的程度,所以,天朝上国的文成武将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蔑视群小,为什么,还没打呢人家就先派人来告诉你我们愿意做你的附属国,给你进贡称臣。这样一来,面子有了,好处有了,还打个什么劲。只有你不老实的时候,我派个把人去教训教训也就是了,有错就改,你还是我的人。这能打吗你说。不过,从整个封建时代来看,有能力侵略别过发动战争的朝代并不多,即便有,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也大多是轻易不肯出手。这种情况延续到唐朝,吐番突橛什么的兴风作浪,天朝仍是以抚为主,虽然国力强盛,也并未对其他国家赶尽杀绝。实际上,还有一个我们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这其实也大大消耗了国力。最高权利者既要防止诸侯大臣的做大,又要千方百计调和与农民的矛盾,事情已经够多的了,天天焦头烂额,没事打什么仗啊,傻啊,不如后宫抱几个娘娘玩。万一打人家不成,陪了夫人又折兵,连抱娘娘也不能快乐了。这种观念和传统,于是就根深蒂固的保留了下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时光就这样到了宋朝。这时有实力的人从来没有把天朝大国看成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充其量不过是一句口号,整个宋代从未实现过国家的完全统一,武力孱弱,别说打人,人不打我,就烧高香了,甚至往往委屈求全都不能够。从这点看来,天朝大国也好,苗蛮夷狄也好,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接下来的元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例外,马背上的民族征服了宋金而后,因武力的强盛而信心膨胀,马上就又披坚执锐,征逐四方去了。为什么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就没有发动侵略外国的战争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稍微了解一下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面对的外部环境吧。满族人面对的首先是明朝坚固强大的辽东防线,这条防线有多坚固呢?这条防线被明王朝苦心经营,至少使满清的铁骑十八年不得入关,可以说是保卫王朝统治的万里长城。在面对明朝大部分精锐的同时,(只是当国内的农民起义军相当强大的时候,一部分军队才调回内地剿匪。)是不是还要跟农民军发生点不愉快。这帮泥腿子尽管千方百计想推倒明的统治,可是却有着奇怪的民族感情。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让满族人得了天下,天下过去是汉人的,以后还是汉人的,尽管,有机会发财的时候,敲点满人的竹杠就敲点,可是,麻烦能给你找点,可也绝对是少不了。这样看来,满人的压力实在是很大。不过,满人也很聪明,在长期与汉族打交道的同时,他们学到了许多自己民族不曾有的智慧。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教给你的知识,往往是纯粹而实用的。渐渐地,他们开始对汉文化产生敬畏,感受到其巨大无比的魅力,就是说,他们逐渐被这种文化给同化了。于是,学习汉文化,改习汉俗,过汉族人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上层贵族开始重用汉臣,随着这种改变的深入,满足人逐渐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转而定居下来,到清王朝正式建立的时候,改姓汉姓,定居内地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可是,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从古老民族的智慧里,满族学到了这一点。国内有各种反清势力,如南明政权,有农民军,东南海上有自称明朝遗臣的郑成功,很长时间以来,清朝并没有很安定的外部环境。等这些乱子招呼的差不多了,边地的准葛尔,葛尔丹又不安分守己了,这些本来是大清属国属地的夷狄,也敢充当跳梁小丑的角色,不给你点厉害吃,何以服众,何以立威呢。看吧,这时候的清朝统治者,俨然已以天朝大国,汉文化汉民族的代言人而自居了。这所以的事情都办完,差不多就到了雍正皇帝接老爸班的时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和海上流寇勾结,曾实行了严格的海禁,尽管到了海上平定的差不多,东南无忧矣的时候,这种海禁制度也并未取消。到了雍正乾隆时,随着统治危机的出现,这种一度宽容的海禁制度又强力的收紧了。清王朝基本断绝了与外国往来的机会。古老的智慧告诉他们,天圆地方,我魏巍中国就处在大海包围的世界之心,除了王朝周围几个小国外(这些小国大多都成了属国),就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去征服了,大海之外纵然有个把有人的地方,比我的属国还不如,我也懒得穿过万里重洋去理你。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了熄灭了清政府对外扩张的战火。实际一点说,处理完国内国外的一些事情,危机潜伏的大清,实在是没能力再打什么战争了,守好老祖宗留下的一亩三分地就行,我这地方什么都有,不需要惦记别人的穷乡僻壤。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这时候,满足其实已经被同化了。现在,我们就可以说元朝了,元朝是灭了金宋而建国的,跟同样是少数民族的满足相比,蒙古族崛起更快,武力更盛,当然也更野蛮。这使得他们轻而易举就消灭了宋朝,从而建立起元朝。可是这帮人显然看不起汉人,他们没有领略到汉族文化的魅力,身上带着盲目的征服者的优越感,对汉人实行了残酷的压迫。从就传下来的一些记载和画卷看,蒙古人依然更喜欢他们的故乡,更热衷与帐篷和草原,所以经常有蒙古贵族出外游玩,搭建帐篷的情形。这帮人实在是扶不起的贱痞,锦屋华堂不住,非得跟在牛羊马匹后面拣粪球,实在是不可理喻。所以,蒙古人就保留了更多的剽悍,他们是未被同化的民族。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做好统治汉族人的思想准备,骨子里,他们还是一群强盗,强盗逻辑是,抢完了就跑。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元朝为何能发动对外战争,把刀锋一直亮遍整个亚非大陆。因为他们对汉族的土地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有土地上的财富。既然这广大的土地已然臣服于我,当然要寻找下一个抢夺的目标。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单个的人,还是国家,甚或是强盗,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目标。强盗不进行抢夺就无法生存,因为强盗的本质就是这样。正好,精良的马匹和优秀的士兵都满足了强盗的生存法则,他们依靠快速移动的马匹把士兵运到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骑兵作战方式,元朝的旗帜才能插遍亚非大陆。到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下,没文化真可怕啊,正是这种强盗的本性,使得大元帝国无心经营中原的花花世界,这种本性,既成全了它的赫赫武功,也过早地断送了整个帝国的命运。
■网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