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十一后的618静悄悄?( 三 )


不过 , 据2022年4月安永《未来消费者指数》显示 , 整体来看 , 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较大 , 消费者对疫情依旧存在较大的担忧 , 整个消费环境依旧较疲软 , 购买欲望被降低 。 更多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不断提升 , 选择尽量减少更多的开支 。 在天猫公布618满减优惠后 , 许多网友表示无感 , 并表示“不买立省100%”、“就当看个热闹” 。
面对疫情的常态化 , 更多用户将回归基本生活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 对618的品类偏好也有所变化:

  • 增加“生活类”产品 , 提升“囤货产品”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在一季度线上消费助力中 , 粮油食品和日用品类商品增长较快 , 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 , 居民可以继续通过618大促活动趁机囤一波方便速食、日常用品等刚需品类;
  • 更重性价比 , 减少“个性化”产品:不少消费者主动降低或延迟了非刚需消费需求 , 据安永相关数据显示 , 服饰配件 , 美容产品与化妆品、电子消费产品 , 成为了消费者“减少消费”的前三大品类;
  • 所谓的“品质消费” , 反而重在“非物质”体验:消费者更希望活在当下 , 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感受 , 包括度假、电子游戏、流媒体等 。

电商大促 , 疲态渐显
若从整个电商大促的发展阶段来看 , 此次618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
从市场大环境方面看 , 去年双十一 , 各大平台不再公布成交数据 , 大促增长见顶成为行业共识 。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 , 一方面 , 双11、618令电商平台激战多年 , 没有更出圈的玩法 , 群众的新鲜感褪去 , 越买越疲;另一方面平台“大促”也越来越变味 。 从最开始变相升价再降价的发券套路 , 到如今花里胡哨折扣玩法 , 以及越来越长的预售期 , 都不断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和耐心 。
相信在前几年的双十一 , 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刚付尾款 , 隔几个小时就收到包裹”的美好经历 。 原本 , 预售期的出现是为了商家提前备货 , 提升配送效率 , 以达到便民的目的 。
而如今 , 变成了商家转移风险的工具 。 30天、45天的预售 , 本质上是把商家本应承担的库存压力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 商家有了周转资金 , 没有库存压力 , 但消费者体验更加糟心 , 比如 , 买的春装等到了夏季 , 配套的上衣和裤子时隔一个月才到 , 可能最后还发现 , 货不对版 , 质量低劣 , 难退货等售后问题 。
现今 , 也不只有“大促”才能获取满意低价 。
虽然双十一和618等大促节点已深入人心 , 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 天天都是双十一 。 以前只有双十一才便宜 , 现在天天都便宜 。 除了双11 , 618 , 还有38妇女节、51劳动节、母亲节 , 这些节日都变成了商家的促销日 。 况且 , 平台也不止一个 , 价格不行 , 就换个平台或者换个直播间 , 总会找到合适的优惠价格 。
大促对于用户的意义似乎不再那么特殊 , 除了要求价格上足够实在以外 , 提供更有诚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 或许是更多消费者想要的 。
*各位财友 , 你们618都买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