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走出校园,成为B站up主和抖音大咖,这些“出圈”学者和年轻一代共情共理


学者|走出校园,成为B站up主和抖音大咖,这些“出圈”学者和年轻一代共情共理
文章插图
“硕士生面试如何准备?大学教授告诉你秘诀!”今年4月7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特聘教授邱夷平在B站发布了第一条视频,短短十天收获2.1万粉丝,迄今播放两已逾50万;
在抖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建业的粉丝数超过537万,其中一条谈李白的视频点赞超182万,收获4.1万条评论,有粉丝追着要求“戴老师发完整版”;
在新一季辩论综艺《奇葩说》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刘擎的“说话之道”吸粉无数,网友感慨“看似高深的哲学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现实”……
学者|走出校园,成为B站up主和抖音大咖,这些“出圈”学者和年轻一代共情共理
文章插图
如今,高校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网络平台和综艺中惊艳“出圈”,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者“出圈”何以备受关注?或许可以从网友的评论中洞悉一二:教授们不仅将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研究“做”成了热闹的“大排档”,让更多人得以亲近并引发共鸣,还拓宽了诸多青年学子的课堂,以最硬核内容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或者现身说法用自身接地气的求学求职经历缓解年轻人的焦虑。
事实上,学者出圈靠的不单单是幽默和接地气的表达,更在于真才实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多位“触网”学者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相比真实的课堂,网络端的学生堪称指数级增长,其中不少人有着相当高的素养。学术渊博如这些大学教授,也会揣着一份压力感力求呈现高水准的内容。走上网络的过程更是学者作为教师与青年一代共情共理的过程。“和更大范围 年轻人有更多交流,也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可说在双向奔赴。”一位学者的感言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直面青年困惑,大学教授走出校园
提及为什么入驻B站,多位教授给出了一份不约而同的答案——学生的建议。
邱夷平是沪上高校学者中较早触网“出圈”者,早年就在人人网和QQ中积累了大量粉丝。近年来,常常有学生建议他去B站注册账号,“学生说,邱老师,您的课堂风格幽默生动,很适合去B站做UP主!”好奇心很强的邱夷平决定从考研面试开始,在B站首次试水,就大获成功。邱夷平在朋友圈感慨:“B站的年轻人太多了,大家的热情令我备受鼓舞!”
看似意料之外的爆火实际上早有伏笔。最先制作这条视频的动机,来源于邱夷平与学生长期交往中的观察结果。近年来,他面试了很多参加复试的考研学生,在他看来很多人完全可以表现得更好。每逢考研,就有不少学生在面试前寻求他的帮助,“学生对这个话题很关心,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制作解疑答惑的视频,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超入驻B站的初心。自2020年8月以来,这名80后副教授已陆续发布40余条视频,最高一条播放量达26万。视频主题多是关于研究生保送、考研复习、科研论文写作、如何保持高效学习等。
学者|走出校园,成为B站up主和抖音大咖,这些“出圈”学者和年轻一代共情共理
文章插图
陈超介绍,他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很关注与学习相关的实用性技巧,但又苦于网络信息芜杂,不知道如何去伪存真。曾经有同学在和他交流学习经验后感慨:如果中学时就知道这些,或许大学期间可以做得更好。学生建议陈超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布到B站。这对陈超产生极大的触动。
如今,每每有网友成功“上岸”(即考研成功),都会在陈超的视频中发弹幕向他表达谢意。看着这些“上岸”成功的打卡,陈超觉得很有成就感。“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作为大学老师,我想给他们分享更多知识以外的优质学习资源。”
雅俗共赏的背后,是普及性和学理性的平衡
学者“出圈”为何备受关注?陈超认为,一方面,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大学教授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譬如严肃、深沉,感觉“学者离学校之外的群体太远”;另一方面,当学者走出“课堂”通过新颖活泼的形式搭载社会热点解析硬核知识时,自己也会有诸多担心,比如,担心讲解太浅显会遭到“心灵鸡汤导师”“太俗”“追流量”等批评,或者讲解太专业,不够接地气。
不同于真实的大学课堂,当学者走向网络,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职业的观众,如何把握普及性和学理性的平衡,把看似高深的知识讲得雅俗共赏?
对于这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很有话讲。他的系列视频《语文名篇重读——现代文学系列》在B站一经推出便收获不俗口碑,目前播放量已超200万。令倪文尖没想到的是,原先他预计自己的观众会以大学生和语文教师为主,没想到根据B站反馈的粉丝画像,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相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