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日本很少有引人深思的动漫神作

为什么现在中国没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可以被列为名著的作品了?
答案说来说去只有三个字
不需要
时代背景不同,人们需求不同。
【为啥现在日本很少有引人深思的动漫神作】上世纪当时的日本是什么情况?
纸醉金迷,炒房狂热,人们拿万元大钞打车,到处出国抢购商品,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日本人素质很差,暴走族,黑社会,酒吧,夜店。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泡沫中
在这种背景下难道不正应该出来一些所谓让人深思的作品吗。

现在的日本呢。
都不想谈对象,少子化,社畜
可不就得整天搞一些谈恋爱的,后宫的,励志的作品

其他的都不说,就说社畜吧
你说你一个社畜,下班应酬完回家都25点了。
你再去看一些什么让人深思的作品?
脑子没病吧。

■网友的回复
這要看作者們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些什麼。
1920-60年代的第一、二輩動畫人,不論在哪個國家,之前肯定沒什麼動畫、電影可看;他們和當時的各色觀眾一樣,看過的就是大家看過的那些。於是動起生意頭腦,做起動畫,題材上搬演經典文學(如白雪公主或中國的西遊記)或提煉日常生活(如唐老鴨大戰日本鬼子),形式上向音樂劇、電影和傳統的皮影戲、木偶戲之類學習,這就夠做一輩子了。先進的美國尚且如此,彼時條件惡劣的中國、日本就更不用說。
1960-80年代,這裡只說日本,日本經濟開始起飛了,但離有條件像「作者電影」一樣支持「作者動畫」還有距離,也就手塚治虫玩過一把藝術,但他在那部藝術動畫片之外,做的事情也是先想辦法用通俗的、低成本的東西在市場上活下來。
1980-90年代,經濟條件成熟了,而更重要的是人文條件。老一點的人是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一點的戰後出生的人也和長輩一起見證過許多事情,而受到的教育、接觸到的國際新知又優於長輩,並且還經歷了60年代的學運。這些因素最能養育出各種有話要說、不吐不快、拚死也要寫出來的作者,而觀眾與批評家也多多少少期待著這些。所以大家所認為的各種「神作」就在這段期間爆發,兼備了娛樂性、藝術性、思想性,而且有歷史與現實的反思在其中。
然後呢,可能很諷刺的是,因為這些神作太成功了,次一點的套路之作也大行其道,90後新一代的觀眾,愈來愈多是只看這些、玩這些長大,生命裡相對就少了經典文學藝術的薰陶和大時代的影響,作者也難免如此。於是這個圈子的品味就愈來愈「宅」,圈裡人縱想模仿早前的神作,不免形似神異;有條件和有想法作出你心目中神作的人,在才性上就不會來做動畫,即便入行,在現今的商業慣習下大概也難以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