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方法论:深度理解用户才能做出好产品( 四 )


4)找到行为模型:当一个角色被标注在4-6-8个不同的变量上时,能够代表一个角色的行为模型,在这些行为中间你能发现一些逻辑或因果关系。
产品设计方法论:深度理解用户才能做出好产品
文章插图
人群行为坐标轴示例图,你能发现一些人群的行为因果联系
5)综合人物特征,阐明人物目标:为一类具有明确特征的角色虚拟一个姓名,既能代表人群印象,也能提升其他人对这类人群的鲜明感受。同时通过重要行为模型分析出这类人群3~5个最终目标。例如根据图9,B组-中等学历的王小明的最终目标可能包括提升此类产品免费功能的使用效果等。
6)检查缺漏:此时你会发现,一些行为坐标轴上缺少某类角色,那么就需要你找到这类角色进行调研;或者一些角色在行为坐标轴上发生了完全重合,那么你可能需要剔除掉一个角色,保证各类角色至少有一个行为不能重合。
人物模型优先级排序:

  • 主要人物模型:一个界面只有一个主要人物模型,界面为主要人物模型而做,但不排斥为其他人物服务。
  • 次要人物模型:与主要人物模型的需求重合度很高,但有一些额外的特殊需求。
  • 补充人物模型:利益相关者,比如家长于动画片,非主要人物但利益相关。
  • 客户人物模型:主要存在于B端产品,面向客户而不是终端用户。
  • 接受服务的人物模型:非产品用户却受到产品的直接影响,比如牙医使用带有可视化屏幕的探头为病人服务,病人并非产品的使用者,却因此感受到更好的服务。
  • 负面人物模型:一个虚拟用户角色,可能是技术专家、黑产犯罪、羊毛党等,能帮助产品完善安全网;也有可能是产品根本不会触及的那类用户,用以提醒团队不要越过产品服务边界。
真实的用户背景:你可以为一个角色提供一个完整的角色背景,包含姓名、照片等信息.
*注意:不能出现不精确数字,如身高在170-190之间,或这个人有1.5个孩子,这都会破坏真实性。
3. 把人物放在场景中场景的价值在于,你能通过场景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信息。你能发现产品如何贴近用户的生活和环境,也能发现产品是如何帮助用户实现目标。
场景在哪里?场景其实就是在人物研究阶段所搜集的信息中推导出来的,当你了解了一个人,你自然会知道他会在哪里出现,做些什么,环境是什么样的,可能会有哪些事情发生。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人物模型放在场景中去做戏剧化推演,像写剧本一样真实地叙述一段这类角色在场景中发生的故事,甚至亲历其中,做一个演员演示出用户的所作所为。
具体操作方法是:
  1. 利用故事情节/场景剧本,去设想对于该角色来说非常理想的交互过程;
  2. 在过程中不断提取设计需求;
  3. 依次使用这些需求来定义产品的基本需求,定下交互框架;
  4. 在这个交互框架中不断地增加设计细节;
  5. 复盘推导故事情节/场景剧本。
你能够发现随着时间变化,用户与产品、环境或者系统之间会产生很多非语言对话;比如用户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情绪,系统卡住后瞬间的使用习惯,在这些互动中,还能分析出很多满足用户预期的交互结构。
这类的具体场景演示往往是满足更高层次探索的目标,当你只是想去验证各个场景下所会发生的情况时,只需要问:如果····会····等问题来质询方案。
四、结语就像是只有学术从业者才会去购买学术期刊一样,只有技术从业者才会关注到技术本身的发展与革新,领会到技术对未来的改变。
通过产品将技术落地,技术才能被人们所理解,也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产品设计所要做的,就是将前沿技术转换为人人都爱的产品,弥补技术与人类之间的裂缝与屏障,让“技术的心”,通过“数字产品”而随着“人类的意”动。
本文由 @瑞瑞女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