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网瘾?还是陪伴缺失?当16岁少年走进网络成瘾门诊……

“你们孩子怎么了?”
“不上学,玩游戏。”
“嗯,你们平时下班回家,跟孩子交流吗?”
“工作太忙,他奶奶带,我们没时间,不交流。”
周二,是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盛利霞的出诊时间。自2019年9月,安定医院开设网络成瘾门诊以来,盛利霞接诊了很多“网瘾少年”,几乎每次,她都会遇到类似的对话。
“网瘾有特效药吗?没有。游戏、手机、赌博等非物质成瘾都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只在伴有情绪问题时,才会配合用药。”盛利霞说,父母总希望孩子能立刻戒断,“但是却忽略了为人父母,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甚至不关心孩子在想什么,是不是快乐,只关心孩子什么时候能回学校。”
是网瘾?还是陪伴缺失?当16岁少年走进网络成瘾门诊……
文章插图
(案例A)他在家长面前一声不吭
门诊室的门被推开,进来三个人,一对父母带着一个男孩。
是网瘾?还是陪伴缺失?当16岁少年走进网络成瘾门诊……】小强,16岁,高瘦、白净,戴着金丝边框眼镜,头发收拾得很利索。他安静地坐在诊室里,不说话。站在一旁的父母,眉头紧锁,面露焦急。小强的问题很简单,喜欢玩手机游戏,不爱上学。几乎每一个走进这个诊室的青少年,都是相似的问题。
询问和交谈,是精神科开启治疗的钥匙。“孩子,你怎么了?”面对盛利霞的问题。小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微微低着头,眼神固定,朝着侧下方。“说说吧。”盛利霞转向父母,“你们孩子怎么了?”
他们来自外省市,父母工作和孩子上学不在同一个城市,小强由奶奶照看,父母到周末才能休息,看望小强。平时,父母与孩子几乎零交流,难得休息的时间,一家人团聚,也几乎不说话。从高一开始,小强沉迷手机游戏,并有情绪问题。在父母讲述的时候,小强就一直保持着固定坐姿,不抬头,也不回应。
“好了,你俩先出去一会儿吧,我跟孩子聊聊。”盛利霞身体前倾,轻声问小强:“孩子,你告诉阿姨,你是先情绪不好,还是先开始玩游戏。我估计你爸妈也没问过你这些问题。”
“嗯……”小强轻声回应。
“你玩什么游戏啊?”
“王者。”小强抬了一下头。
“玩得好吗?”
“还行。”小强开始一点一点打开话匣子。
“你们学习压力大吗?一周休息几天?”
“嗯……一个月大概休一天半。”一点点地,小强的话多了起来,他说学校除了文化课,没有体育课、没有美术课、没有音乐课。每天早上5点半,学校开始早读。晚上10点半,晚自习下课。
“你现在每次玩王者多长时间啊?”
“现在玩的很少,感觉没有什么意思。”
“我看网上视频,有学校的学生,连食堂打饭排队的时候,都在抱着书高声朗读,是真的吗?”
“就是我们学校。”说到这句,小强第一次主动抬起头,眼睛盯着盛利霞。
“好了,把你爸妈叫进来吧。”
盛利霞给小强安排了相关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孩子有情绪问题,开了治疗情绪问题的药物和半个月的假条。她叮嘱小强的爸爸:“别找借口说忙,平时多跟孩子说说话。不是问他上没上课、吃没吃饭、衣服穿的够不够,是真的尝试去了解他在想什么。这几天,跟孩子一起出去玩玩吧,散散心。”
(案例B)他滔滔不绝和医生聊起游戏
小华,跟着妈妈一起进诊室。小华是初中生,也是个瘦高的男孩,穿着黑色连帽外套,帽子压得很低,眼神有点犀利,左耳上还塞着耳机。一样的问题,小华也是沉迷游戏,但是略开朗一些,愿意和盛利霞交流。
“跟我说说吧,游戏玩的怎么样?”
“嗯,我曾经参加比赛,进过冠军组。我说的这些,您能听懂吗?”
“我知道啊,那你玩的不错。我有时候也在电视上看比赛直播。”
站一旁的妈妈一脸错愕,看着儿子和初次谋面的医生,滔滔不绝聊起了游戏。两个人越聊越起劲,小华说,他有当职业电竞选手的打算,而且已经询问过职业俱乐部,年龄门槛是16岁。
盛利霞让孩子先回避,单独把妈妈留在诊室。
“我跟您说实话,可能您不爱听。有些孩子不愿意读书,与其逼他去读书,不如看看他是不是有别的天赋。比如您家孩子,也许有成为职业电竞选手的潜力。咱们国家现在也承认这个职业。我治疗过这么多孩子,他是我看到的第二个可能有这方面天赋的。您跟他好好沟通,先让他把义务教育读完。”
在实际诊疗中,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1),判定为“游戏成瘾”的,大约只占10%。来门诊大部分所谓的“网瘾少年”,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有的是学不进课堂上的东西。有个孩子,家长没收了手机,断了网,但他开始看电脑上存着的老电视剧。“没有电脑,他还会寄托在别的东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