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钉钉不穷:先「认怂」,才有资格谈「更好」( 二 )


张鹏:明确开放作为核心目标 , 目的是什么?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吗?
不穷:开放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企业数字化的「深度」得到提升 , 倒还真的不是钉钉自己的规模问题 。 我给团队讲一个观点 , 就是如果一个企业一千个人只有十个人用钉钉 , 我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 我们通过开放的生态让这个企业一千人有三百到五百的用户 , 这个是有价值的 。 所以本身扩展的 , 不是一个宽度而是一个深度 。 钉钉今天缺的不是宽度 , 要做的是价值深度 , 一起把这个价值链做得足够的深 。
钉钉现在手上的客户 , 只要服务好 , 一年的收入理论上是可以过千亿的 。 这时候再去扩展用户量已经没有意义了 。 但为什么企业不能付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去给他做项目、做定制 , 那是传统软件时代的模式 , 我们显然不能再做这个事情了 ,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 那我就跟生态一起做这个事 , 把每家企业的服务深度做深 , 只要你做上个三五年 , 就是非常大的市场 。
张鹏:我记得你前面讲到「钉钉开放的意愿没有问题」 , 真的不是问题吗?钉钉从最早大家认为的是一个产品 , 到今天你更强调它需要像一个平台来思考问题 , 内部没有过争论吗?
不穷:开放这个事情过去是有过争论的 。 为什么呢?这是一个认知的惯性 , 因为过往七年钉钉都是先自己做 , 做不出来 , 就把好的买回来 , 如果实在买不回来就投资 , 以前是这个策略或者说思维流派吧 , 看到(需求)就希望和相信自己能做 。 比如做 HR 系统、做 CRM、做财务软件 , 包括我的老板们也有过这个想法 , 但最终我们还是形成了共识 , 下决心坚持要做开放 。
张鹏:很好奇你是怎么和你的老板(行癫 , 阿里云智能总裁 张建锋)沟通这个问题的?要在占据这么高市场份额的时候自己做减法?
不穷:我就说 , 咱们自己做 , 无非就是求体验好吧?今天我用开放的模式 , 我把开放的能力做好 , 我能做到一样的体验 , 还能用繁荣的生态更好地解决问题 。 再加上现在钉钉就一千多个人 , 飞书先不说了 , 已经好几千人了;企业微信加上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 , 也比咱们多太多了 , 人家还有微信的能力支撑 。 我们这么点人却占据最大的企业数字化市场份额 , 不开放 , 不繁荣生态是不行的 , 咱们都自己做 , 是服务不好这么多客户的 。
张鹏:这个逻辑听起来有点「凡尔赛」……有没有想过如果公司给你一万人 , 钉钉的思路会不会有所不同?
不穷:如果公司今天给我一万个人 , 我觉得减法真不一定做得下去 。 就比如说你们公司今天突然多招了一百个人 , 你不得给每个人安排点事吗?
但反过来想 , 这么做真的对吗?很多时候都是这么「卷」起来 。 我过去一年 , 大概三个月左右就会在内部做一次减法 。 原因很简单 , 如果你人多 , 特别是高 P 多 , 每个高 P 都要配低 P , 下来就是一串 , 今天做这个 , 明天做那个 , 事情就多了 。
我觉得一个事情的成功一定是源于专注 。 如果你不能专注到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 什么都干 , 每件事情都有涉及 , 最后会失去感觉 。
张鹏:我理解做产品的人 , 肯定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覆盖全世界最多的用户 , 创造最大的价值 , 这样才有最大的成就感 。 现在你说的开放是做减法 , 模式从 SaaS 到 PaaS , 说服团队统一思想也不会那么简单吧 。
不穷:疫情前钉钉用户有两个亿 , 现在一下子涨到五亿 , 两年涨了一倍多 。 你的量变了 , 自己就必须要变革 , 不能再按原来的模式把自己看作单一的产品 。
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必须跟以前不一样了 。 你刚才说的逻辑 , 在 to C 领域是绝对成立的 , 因为屡试不爽 。 但这个逻辑我们在 to B 领域看了一圈 , 国内所有公司 , 几乎没有一家能做到 , 客观地讲确实是做不过来 。
我们之前有一个说法 , 就是中国几乎没有一家 SaaS 软件公司销售额能够过一亿 。 为什么?因为到这个量级就意味着 , 第一销售服务跟不上 , 你得不断的派人到客户面前 , 成本太高了;第二交付跟不上 , 客户有很多定制化需求你解决不了;还有就是软件做完以后发现使用频率非常低 , 一个月打开个一两次 。 这是中国软件的通病 。
我们必须看到 , 以前的钉钉 , 是做了一整套标准化的效率工具给所有人 。 今天我们认为 , 没有这个能力 , 按以往的方式去服务千行百业的人 。 让所有懂行业的人 , 能够借助今天钉钉协同的 PaaS 能力 , 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数字化的产品 , 这是一种更符合今天中国市场现状和客户需求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