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

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

文章图片

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

文章图片



作者:文雨 , 编辑:小市妹
中国互联网企业是最幸运的 。
既赶上了技术转换的风口 , 又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便车 , 发展至今 , 已成为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的毛细血管 。
站在流量变现鄙视链的最顶端 , 电商平台无疑是互联网世界中最“得意”的一个群体 。
到2021年 , 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突破10万亿元至10.8万亿元 , 近乎是美国电商市场规模的两倍 。
庞大的人口基数、未被满足的物质消费需求 , 与线上化运动形成共振 , 中国电商能有如此规模并不奇怪 。 奇怪的是 , 过去几年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不仅没有进一步集中 , 反倒持续发散 , 前浪更是在后浪的野性进攻下不断丢掉地盘 , 这与互联网企业强者恒强的固有认知完全背道而驰 。
这一切 , 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虹吸效应失灵】
2017年之前 , 中国电商基本是阿里和京东的“二人转” , 二者率先完成移动化迁移 , 合计控制着超过85%的市场 。
拼多多半路杀出 , 在2018年成功上市 。 有钱之后一掷千金 , 2019年推出百亿补贴 ,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商业模式复杂到连段永平都看不透 。
财散人聚 , 拼多多的目的达到了 。
截止到2020年Q4 , 其年活跃买家已经飙升到8.24亿 , 超过阿里 , 成为电商江湖新的“瓢把子” 。 至此 , 中国电商正式进入“三国杀”时代 , 但对于守城的人来说 , 利空远不止这些 。
早在2020年9月 , 抖音就决定断开直播电商的外部链接 , 不再给传统电商平台导流 , 快手于12月跟进 。 两家掌握巨大流量池的公司宣布自立门户单干 , 中国电商的版图再一次分裂 , 进入“五霸争雄”的阶段 。
截止到2021年 , 按GMV计 , 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2%、20%、15%、5%、4% , 相较于两年前 , 市场格局已显著发散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比之下 , 美国电商业则消停的多 。
亚马逊一手遮天 , 在过去十年不断扩大地盘 , 市占率已从2011年的23.3%提升到2021年的41.4% , 并和沃尔玛、eBay等同行拉开了绝对的安全距离 。

▲图片截取自eMarketer
对于擅长“抄作业”的中国互联网而言 , 很多细分领域的发展轨迹都能在美国找到镜像 。 唯独电商 , 走出了中国特色 。 拓荒者似乎并未凭借先发优势建立有效抵御竞争的护城河 , 因而在新玩家入局后显得手足无措 。
一个行业 , 一个企业 , 它的起家、发展与归宿早在商业模式的原始基因里就已埋下伏笔 。 要想洞察变化的根源 , 必须切入底层逻辑的深处 , 抽丝剥茧 , 找到混沌世界里那根关键的线头 。
【规模经济反戈】
理解电商 , 首先要理解零售 。
零售 , 简单来说就是对接供给与需求 , 实现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传递 。
【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让生产与消费在线上见面 , 并通过“三流”的高效运转来降低商品流通的交易成本 , 这便是电商存在的价值与基础 , 其中交易成本是平台核心竞争力所在 。
所谓交易成本 , 可大致分为信息成本与履约成本两部分 , 前者指的是撮合成交过程中的费用 , 包括买卖双方的搜索、匹配、谈判等;后者指执行订单所花的费用 , 大头主要是物流 。
中美电商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履约环节就已埋下种子 , 但这并非产业界主观喜好所决定 , 而是两个国家之间客观经济、地理条件使然 。
美国制造业从上世纪就开始大量外移 , 目前消费品以进口为主 , 尤其依赖生产成本极低的亚洲地区 , 一般在西海岸卸货 , 然后运到人口稠密的东海岸 。 在物流上体现为收件端集中、运距长 , 权衡成本与体验 , 注重时效的仓配模式更优 。
亚马逊先发建立仓配设施 , 目前已经是全美第四大物流商 , 承载了超20%的美国电商件配送 , 机构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实现翻倍 。 相较同行 , 亚马逊在履约环节形成了愈发强势地竞争壁垒 , 兼具成本与时效优势 , 其用亏损20年的代价才换来了今天的江山永固 , 后来者几乎不可能撼动 。
中国则完全不同 , 作为全球第一产业大国 , 生产制造主要集中在人口大量聚集的东南沿海 , 需求与供给在空间上重合度高 。 收件端零散 , 运距也较短 , 使得快递模式的成本优势被放大 , 生存空间也就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