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互联网巨头「云」的至暗时刻:内卷、降权、大客流失( 二 )


另一种阳奉阴违,动作变形,进入极端的“为大而大”的模式:不再专注于产品,而是什么容易向领导拿钱、拿人,就去做什么,想方设法铺摊子。人和钱拿到后,继续扩大盘子,盘子大了,又好和领导申请要人要钱,循环往复,离战略越来越远。
(关于互联网公司TO B部门管理混乱的分析,可以参见:《BAT的金融人,正「含恨」回归银行》)
高层意识到动作变形后,也开始变更内部考核规则。“一知名云大厂现在既考核收入,又考核毛利,对于第三方转售的产品,只计算自研营收,划掉了转售和贴牌的收入,以牺牲总营收的方式,来提升自研产品的营业占比。
“但这种方式,让一些以第三方转售为主的部门业绩大幅下降。”李彬向雷峰网透露。
“考核规则变更后,不少中层领导和销售都待不住了。”据李彬描述,2021年底,该大厂云内部大量销售流入互联网二线云厂商。
“这些二线云厂商的销售额合同只要 5 个点的过单费就可以,里面再怎么装都可以装进去。很多有资格有经验的销售都乐意去玩这样的操作,把钱套出来不就完事了嘛,去二线云厂商干个一两年,套个一两千万出来。”
“互联网的二线云厂商,还处在野蛮发展期,很多考核规则还比较模糊,而模糊,就意味着你可以浑水摸大鱼。”
云计算不再第一优先:攻防主战场,重回To C“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腾讯和阿里的战略优先级就开始从To B往To C转变了,这两年我们也看到腾讯频繁在PCG和IEG身上大调组织架构,阿里在本地生活上的投入更是不设上限。对他们来说,To B是想象空间,ToC是基本盘,如果基本盘被新对手侵蚀,想象空间定会暂时被放一边。”前述咨询公司高管说到。
过去几年流量红利的阶段性殆尽,让BAT们迟迟看不到To C的新机会,他们也曾在一段时间里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岁月静好,To C的舒适区让他们在幸福中焦虑,于是寻求所谓的“上天入地”——上天即探索前沿技术,下地则是下沉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把重心转向To B。
腾讯喊出产业互联网、阿里祭出数智化、百度All in AI……可就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在To B中视死如归时,To C市场再次惊涛骇浪,字节和米哈游的步步紧逼,让腾讯再一次感受到3Q大战时的焦灼;拼多多和美团的壮大,让阿里被团团包围……
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To C的保卫战随之打响。
同时,在大厂们一只手保护To C基本盘,另一只手创造To B想象空间时,To C市场又爆发出一对颇为对立的风口,一个是内卷的终极形态:元宇宙;一个是反内卷形态:出海。
元宇宙自不必说,风头正盛,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而近两年由于跨境物流、柔性供应链的崛起,出海的基建逐步成型。TikTok、原神、SHEIN在过去两年的成功出海,让互联网巨头重新看到了To C的蓝色星辰大海。
此时的进攻和防守主战场,都回到了互联网巨头更为擅长的消费互联网领域。
进攻端,阿里动作最为明显。去年12月,阿里把电商业务分为国内、海外两大板块,蒋凡负责后者,将海外业务提升到与国内业务“平级”高度。
腾讯方面,随着去年国内游戏监管环境的趋严、游戏版号的限制,其文娱出海战略将会再度加码。与此同时,腾讯现有的业务和组织结构,天然利好元宇宙的布局。
防守端,作为抵挡美团和拼多多的第一大闸,原本不断分崩离析的阿里本地生活,在整合大师俞永福的统领下,通过整合高德地图等流量入口,重新拧成一根绳,挥斥方遒。
而腾讯的PCG和IEG也多次战略腾挪,剑指字节、米哈游。
“当防守与进攻重心都置身于To C市场时,分给ToB的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而且不止如此,受大环境影响,集团总预算也在缩减,摊到云身上的钱和人,少之又少。”云大厂前高管李想告诉雷峰网。
业务环境内外交困的背后,更艰难的是,各大巨头的云业务,正陷入盈利泥潭。
大客户流失、政府预算缩减、利润陷入窘境“2021年,阿里云在内部口头喊出了1000亿KPI的狠话,腾讯云大概是400-500亿,但两家都没完成,后者历来比较保守,所以完成度相对更高一些。”李想告诉雷峰网。
“其实在前半年结束后,双方就已经知道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开始改变考核机制,阿里云直接把考核压在了各个产品线上,让其自负盈亏。腾讯把重点放在自研产品的销售占比改进上。华为云还在调整组织架构当中,战略仍在摇摆。”
在李想看来,阿里和腾讯2021年的云KPI目标,即便在2022年也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