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医疗科技创业是“勇敢者游戏”,如何打磨创新力、产品力、组织力( 二 )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目前A股、港股医药都已是大板块;比体量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在过去5年中事实上放弃了仿制药、辅助用药的投资,创新药、CXO、创新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医药消费品等成为新的风口。
在创新药领域,近年来,中国企业申报数量和创新药品种获批的数量较此前有了显著提升,借助国内近年来药政审评审批的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的助力,国内企业的研发类型正从单纯的Me-too/Me-better到Fast-follow甚至逐步追求First-in-class。
在新时代下,Biotech想要突出重围,有以下几种策略:
选项1:做每个靶点的前几名,做得更快
选项2:做Best-in-class乃至First-in-class新药,不惧头对头比较
选项3:去非肿瘤赛道“碰运气”,例如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不关生死但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做好这些赛道的Specialty Pharma
随着创新药进入国际化新时代,且靶点竞争极其激烈竞争,愈发考验创新药企业能否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首先,企业及其管理层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行动力。国际化不仅仅是进入欧美市场,也可以关注新兴市场。
其次,强大的研发能力及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走出去”的基石。
第三,为海外临床试验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靶点、适应症、竞争赛道的选择。对于不同国家药品监管法规、专利制度等,要有战略性的考量。
与此同时,也要借风发力,持续关注国内临床试验,发挥国内研发的“性价比”优势。
最后企业要学会审时度势,取长补短。当前阶段,中国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想独立在海外展开销售仍存在难度,相较而言,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的策略更为合适。
创新器械方面,游戏仍在上半场。行业集中度还不够高,集采难度大于药品,Fast-follow还有不少可以做的事,龙头企业逐步显现但还没有统治力。
怎样的产品最容易集采?量大、标准化、竞争激烈、风险低;与之相对,不容易集采的产品包括成长期、非标、生产家数少/进口替代有难度、高风险手术。
从药品的历史来看待器械的未来,关键还是在于创新、差异化、产业化、国际化。进口替代在未来十年仍然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旋律,这个过程需要伴随着国产自有技术的创新与升级。那么,下一批的进口替代是什么?
供应链障碍——如多种介入类高值耗材
技术创新障碍——如基因测序仪
学术标准障碍——如流式细胞仪、内镜产品
在器械创新之路上,我们也有5个“坎”要过。
1)谁能平衡组织活力与平台赋能价值?(拆分vs整合)
2)谁能成为器械中的Biopharm?(有创新,也有产业化能力)
3)资本市场上的波动,对创新器械企业持续融资能力的挑战。
4)谁能够真正解决上游“卡脖子”问题?(材料、设备、IP)
5)哪些器械能够真正实现国际化?
华为如何“点燃理工男”?研发团队的组织管理与激励
biotech|医疗科技创业是“勇敢者游戏”,如何打磨创新力、产品力、组织力
文章插图
华为组织是流程化组织,组织的特点是用流程制度去解决效率和权力问题。华为引入西方管理学的本质就是为了用法治替代人治,本质上是把个人权力扔一边,用流程规则解决问题。从组织上,一是任命去等级化,职位任命为部长、主任、代表,这些职位任命看不出等级的高低;其次,将管理视为一个(管理)专业,与技术类专业平行,意味着在华为“当官”不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组织架构,华为将研发和市场一线的业务成立一个个项目组来经营管理,组织因此扁平化。一线的业务中心负责打仗,以项目组作为经营单元进行“资源买卖”;原来的职能部门变为能力中心,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公共服务。华为的组织因此发生质变,原本的机关从管控型变为服务型,一切围绕一线项目转。
一线的每个项目组,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元,包含立项、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交付、财务等。华为研发组织结构,也因此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产品经营为中心,实现了完全市场化。
做研发,需要跳出研发的思维,把研发视作一项产品来投资。华为的集成产品研发(IPD)流程,核心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投资。华为产品开发团队(PDT),是负责产品开发的基本单位,由华为投资评审委员会投资。
通俗地说,华为PDT经理是“包工头”,PDT经理可以是研发出身,也可以是市场或其他业务出身,他不仅仅是对此产品开发负责,同时也负责此产品供应链、采购、制造、生产、销售、交付,考核的是产品成功率。这样一来,产品的成功不只是技术上实现,而是可销售性、可服务性、可制造性的同步提升。这也颠覆了我们对于产品的定义,除了技术突破可以带来新产品,采购、服务、制造都可以产品化,共同创造产品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