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I13|科技跑太快,再等等走得慢的人( 二 )


政策出台把产品推向快车道 。 但在此之前 , 滴滴在服务老年人出行方面的探索已经持续了五六年 , 曾推出过「关怀模式」、亲密付等产品 , 还曾尝试过「敬老热线」 , 电话叫车、设置「常用地址」等设计 , 这些人们现在熟悉的功能在当时就已有了雏形 , 但对「老年人出行」真切需求的思考仍然浅显和简单 。
「我经常被父母要求代叫车 , 他们会给我打一个电话 , 告诉我现在要从哪里出发 , 到哪个地方 。 正常情况下我都会代叫车 , 但如果那个时候我在忙别的 , 可能就直接挂掉电话 。 现在想想 , 他们当时就只能在寒风中等着我 。 」项目组的一位成员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十分伤感 。
在多次讨论碰撞中 , 第一版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打车」产品方案渐渐有了模糊的样子:首先选择小程序 , 因为很多老年人们更熟悉微信生态;大字号只是基础 , 操作步骤要尽可能简单 , 安全功能却仍要保留……
初版方案确定后 , 技术团队用 11 天写完了代码 , 「滴滴老年版」小程序随即上线 。 它并不成熟 , 但韩立波说这版程序对项目组真正重要的价值 , 是收集反馈 , 熟悉老年人的使用体验 , 并从中学习 。
交流从亲友开始 。 「你想挖掘出来更多的东西 , 直接问『这个功能好用吗?』基本上没戏 , 你要跟他聊日常生活 。 比如最近一次出行是什么样的?哪一次打车让你最不舒服?」自从开始做老年版出行服务 , 韩立波和小组里的成员总是追着小区里大爷大妈问问题 , 「要首先把自己当作老人」 。
随着大量问题沉淀为信息 , 韩立波发现 , 年轻人熟悉、习惯的表达方式 ,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直观易懂 。 比如 , 她有一次接到婆婆的电话 , 问她打的车是什么颜色的 。 在第一版小程序等待接驾的页面上 , 车牌后跟着一大片颜色 , 但婆婆没意识到 , 那就是车辆的颜色 。 她方才感触到 , 年轻的产品设计者认为关键的信息 , 在老人这里却是无效的 。
随着调查范围扩大 , 项目组发现「从南到北所有年龄层的老人 , 没有人是通过页面上的颜色来寻找车辆的 , 那就确定了这个设计有问题」 。 改版后直接用白底黑字 , 他们反而收到了用户的正面反馈 。 韩立波说 , 滴滴实际上在多个城市做了用户调研 , 并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迭代了二十多个产品版本 。

03
藏在老年人产品里的
「克制」和「取舍」


在真正的产品设计中 , 要实现所有设计的「恰如其分」并不简单 。 「做一个交付页面是很简单的 , 但笃定上面的每一个设置是合适的非常难 。 」韩立波说在一次次的产品迭代中 , 项目组开始深入了解老年人这个群体 , 和他们真切关注的问题 。
「千万不要说老年版就是把字号调大」 , 韩立波很不喜欢这种表述 。 的确 , 老年人视力下降需要更大字号的显示 , 但这也意味着显示页面上内容的删减 。在通常的设计逻辑中 , 让用户在产品页面得到更多信息 , 用户就会更有安全感 。 「做老年人的产品 , 最重要的是保持克制 , 同时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 」
「滴滴老人打车」舍弃了地图展示 , 选择在一键叫车后、车辆即将到达时语音播报 , 等车页面上只保留最有辨识度的车标和颜色 。 但小程序依然保留了紧急联系人、分享行程、110 报警等功能 。 这是无数采访、调研问卷沉淀下来的 , 目前让老年人最舒适的页面显示方案 。 「每天早上打完车把手机放在门口就可以了 , 司机到达后手机会发声提醒 。 」项目组曾做了两次调研 , 结果显示在北京这一带 , 语音播报的净推荐值达到了 80% 以上 。


除了显示和功能上的精简 , 在做适老化的过程中 , 设计者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理解 。
韩立波观察过长辈输入地址时的习惯 , 她发现老人习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完整地输出来 。 「明明手写输入了两个字 , 软件已经联想出来了 , 但老人就要坚持写字 , 一旦哪个字写多了 , 最后写到联想都没有了 。 」我们习惯的 AI 技术 , 并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帮助 。考虑到这点 , 「滴滴老年版」添加了设置 10 个常用地址的设计 。 但他们发现老人并不愿意主动设置常用地址 , 这就意味着又有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
每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都明白 , 功能的取舍很多时候在于权衡 , 并无对错 , 合适与否的斟酌很多时候极为微妙细腻 。
项目组还曾尝试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派单 。 从产品技术角度很容易实现 , 从人情的角度似乎也很合理 。 但优先派单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 它隐含的难题是公平 , 比如 , 年轻人也可能着急上班、着急去接孩子 , 该如何衡量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