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博士|【心理健康】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二 )


文章插图

2、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哈佛医学博士|【心理健康】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文章插图

#03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
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
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
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
“我在说你呢,听到没?”
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
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

哈佛医学博士|【心理健康】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文章插图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
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
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
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
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
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哈佛医学博士|【心理健康】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文章插图

#04
你的肆意批判,将葬送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我妈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那一刻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