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者|农村一家走出5博士,父亲揭露秘诀孩子5岁后,做对一件事很重要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子女是父母一辈子最大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值能不能上升到最大值,就要看父母是如何培养。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是大家都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所以在育儿面前难免会手忙脚乱,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做起。但是,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在浙江一个农村家庭,6个子女中5个博士1个硕士,主管家庭教育的父亲更是被外界称之为“人才魔术师”。“人才魔术师”的育儿经这位父亲名字叫做蔡笑晚,著名主持人陈鲁豫曾说:“我要有孩子,也请蔡老师帮我带!”蔡笑晚初中毕业后随父学医,后因种种原因被迫回乡从医,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精心培养六个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受教育者|农村一家走出5博士,父亲揭露秘诀孩子5岁后,做对一件事很重要
文章插图
蔡笑晚一家当别人询问他的育儿经时,他回到道:“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而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人物,必然需要一套特殊的方法。”因此他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5岁左右)就始终奉行因材施教、特才特教的精英培养理念,用四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打造了六个子女的快乐成才之路。现如今,六个孩子都在自己擅长的行业发光发热,也都取得了令旁人艳羡的成就。其实,从这位父亲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孩子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逼迫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因材施教。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这个方法是很有科学性的。科学育儿,因材施教大家可曾知道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反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长期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究其原因无非是当前的教育模式呈现出目标化、规范化、义务化的规范式教育,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的天性长期被忽视,自身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所以都是千篇一律的在接受应试教育,那么被培养成人以后,就只能和其他人雷同,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与众不同的顶尖人才出现。所以说,科学育儿还是要讲究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正确找到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培养出来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受教育者|农村一家走出5博士,父亲揭露秘诀孩子5岁后,做对一件事很重要
文章插图
因材施教,父母应该这样做“因材施教”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指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只是能力等;“施”则是实施的意思;“教”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指的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向、兴趣、能力、原有基础等的基础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不仅表现出了对于“材”的客观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施教”指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启蒙和诱导过程,使受教育者理解,直到受教育者有意识地学习,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完成学习的过程。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同理可得:1、注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作为父母,应该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包括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接受程度等等,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些才是父母可否成功施教的关键所在。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实“因材施教”这种理念是他提出来的,他将这些思想实际运用到他的学生身上,通过谈话、观察的方式,对他的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扬长避短,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特点学会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
受教育者|农村一家走出5博士,父亲揭露秘诀孩子5岁后,做对一件事很重要
文章插图
对照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要注重个体差异性,比如高中时文理科的选择,大学时专业的选取甚至是兴趣班的申报,都应该充分结合孩子自身情况。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个性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个性特征,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所以,教育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不能用一个模子印出所有的学生,而应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学会自主学习,获得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发展。2、 父母和老师“联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父母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只要父母和老师之间强强联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之上,老师讲解的往往是书本知识,而在生活之中,父母是可以带着孩子体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着孩子体验,不仅仅是说跳出了普遍性教育的课堂给孩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个性体验,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思考的过程。就好比老师讲讲妈妈每天做饭做家务都多辛苦,孩子没有自己动手永远都体会不到,只有其主动承担了才会有真真切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