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叮咚买菜,搅局共享单车?( 二 )


一个社区团购巨头,做共享单车这门生意,有想象力吗?
回顾曾经的共享单车玩家,ofo、小蓝、小鸣、优拜等已退出历史舞台,剩下哈啰、摩拜、青桔也被大厂投资收购,作为集团战略上的一小块。
曾经的千团大战,杀到最后只剩三国杀,而这些玩家砸钱砸出来的市场规模、用户最后也无法避免被互联网巨头蚕食。
市场红海、巨头占领,成了共享单车领域的特性。
即便知道这块骨头难啃,叮咚买菜也要试一试。
共享单车,最考验的是运营能力、技术。要说运营能力,叮咚买菜有得一拼。社区团购闹得凶的时候,叮咚买菜甚至调动上万的前端工作人员做地推。
2020年,是社区团购打得正疯狂的时候。美团买菜一天的KPI是拉新至少6个,叮咚买菜是15个。

美团|叮咚买菜,搅局共享单车?
文章插图
(叮咚买菜地推,图源:网络)
用户下载注册,完成下单,扫描谁的二维码计入谁的绩效,二维码24小时内有效。
由于叮咚买菜的KPI更重,其地推人员显得更有狼性。他们的制服上统一印有“铁军”字样,而在话术上,则是花样百出,“酒香不怕巷子深,下个APP好汉不怕等”、“下叮咚送鸡蛋,一个月都不用买鸡蛋了”……
靠着强大的地推团队、密集的前置仓点位和高额的拉新补贴,截至2021年9月31日,叮咚买菜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了1375个前置仓。
但这些地推人员和共享单车的运营人员还是有所不同,共享单车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运营维护。
收集定点归位摆放、利用大数据寻找、定位维修“问题单车”再投放,这是一个共享单车运营人员每天要做的工作。
但相对来说门槛较低,叮咚买菜去做这个事情,还是有先天优势。
而在技术方面,如今共享单车技术早已成熟,要说差异化最多也就是在智能锁、单车坐垫、单车篮等这些零件上做区分优化了。
伯虎财经认为,最考验叮咚买菜的还是培养用户习惯。
你要用户在一个卖菜的APP上找车骑车,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美团相比,美团本就是一个本地生活APP,用户习惯早已养成,做共享单车是顺手的事情。
而叮咚买菜不同,前置仓模式就决定了它没有线下消费场景,用户直接线上下单就可以完成交易。
一个不出门只想买个菜的人,当他需要用到共享单车的时候,他会想起点开叮咚买菜吗?
教育市场,往往是最难的,同时也意味着投入成本更高。可烧钱,叮咚买菜又能烧多久?和巨头比拼,拼得过吗?这又是个问题。
在流量端,目前叮咚买菜APP月活跃用户九百多万,也就是说进军共享单车有九百多万的潜在活跃用户。
而与共享单车巨头哈啰相比,哈啰注册用户数就接近了5亿,月活跃用户数2年前就接近了7000万。
想要流量,叮咚买菜要向大厂拥抱。目前,微信端有青桔,支付宝端有哈啰、ofo,可叮咚买菜一没腾讯投资,二与阿里又是竞争关系,想要获得这两个流量入口,目前来看困难重重。
和卖菜一样,这看上去又是一个很重的项目,只怕叮咚买菜导流不成反倒栽了自己。
叮咚买菜,进退两难 如今来看,叮咚买菜进退两难。
进一步,意味着开疆扩土,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退一步,意味着丢失城池,前功尽弃,沦为炮灰。
显然,叮咚买菜已无退路。
从生鲜到预制菜再到共享单车,叮咚买菜都在试图把生鲜这个盘子做大,成为真正的生鲜巨头。
但眼下,摆在叮咚面前的拦路虎依旧难移。无法规模化,叮咚买菜只能提高客单价。
而预制菜,无论是对于原材料、配方、工艺,还是配送等方面都是考验,显然意味着其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叮咚买菜的故事,正在笨重的讲着。
参考来源:
1.阿尔法工场:叮咚买菜:烧了百亿后,还没找到出路
2.IT老友记:叮咚买菜:激进扩张下的背水一战
美团|叮咚买菜,搅局共享单车?】3.深燃:疯狂的买菜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