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看的干货这么多,真的有用吗?

我们常常说:要多多学习干货的知识。问题是,干货看的也不少,但自己却感受不少多少实质性的提升,问题何在?这篇文章,作者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看的干货这么多,真的有用吗?
文章插图
最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发现自己在最新的写的这篇文章中的点赞量和在看数很低,并且跟几位小伙伴讨论了一下,我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其实都是观点和思维,对于干货内容占比很低。
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我这篇文章干货内容太少了,跳出率很高。
这里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这篇文章在写的时候,其实很刻意的隐藏了自己的实操经历,也就是大多数人说的干货,初衷就是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实操路径,从而限制你的思维,所以我基本说的都是最最本质的东西,很少有具体的实操内容。
但这样的阅读现象,引发了我的几个思考:

  1. 干货和认知的差别?
  2. 干货重要吗?
  3. 干货or认知,你该提升哪个?
一、干货和认知的差别是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特地去知乎搜索了一下大家对于干货的定义,看看是否与我一致,下面就是我搜索到的—个解释:

文章|看的干货这么多,真的有用吗?
文章插图
这个回答我觉得比较全面,关于演绎法和归纳法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有很详细的叙述。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综上所述:
①干货:利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可以落地到操作中的内容。
②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信息加工的过程。
所以干货是指可以落地的内容,操作流程类似于互联网人口中的SOP,流程的内容,以及流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坑。
认知更偏向于底层,是思考出如何落地内容的根基。
举个例子,认知就是你看到这篇文章、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学习到的内容,或者说你通过不断练习学会游泳。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巴甫洛夫的狗。

文章|看的干货这么多,真的有用吗?
文章插图
这个就是通过学习得出来的认知,只要一摇铃就会有狗粮,就开始流口水的反应。
通过学习将两个原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认知红利》这本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那这样来看:
干货是偏知识层面,但是现在所谓的干货,其实算不上知识,我所理解的知识是系统的,而碎片化的只能叫做信息,并且现在所谓分享的知识,原装的很少,都是经过无数人咀嚼的。
而认知则是决定了这个事情叫什么,怎么开展,怎么思考?
可能,之所以我觉得思维层面的认知更重要,是因为,很多人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都不清楚,不能知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果他们真的能知道这些,或许知识层面的干货,他们自己也能获得。
二、干货重要吗?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马谡纸上谈兵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学了很多干货,从来没有实践过,虽然很得诸葛亮的亲睐,但是因为只知道书本里的内容,没有办法根据战况,根据眼下的情况去判断,生掰硬套书本上的内容,最终蜀军北伐惨败街亭,要不真的北伐就成功了。
这是一个吸取干货,但是失败的例子,所以干货重要吗?
我觉得任何事情的意义不能从重要与否去评判其价值,而是你用什么角度去看待,决定了它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看待干货,有两种思维—①黑盒思维;②白盒思维。
黑盒思维看待干货,就是你使用一个能力,会用但是不明白其中原理。
白盒思维相对于黑盒思维而言,你知道能力的原理、逻辑和流程,内部相对于而言是可见的,其实白盒思维是认知的一种。
黑盒和白盒,蕴含了一个潜在假设,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分层级的,也是可以抽象的。不同的领域研究对象是不同的,构建这些研究对象,往往依赖于其他领域,所以经常是层层叠加的。
比如现在人人都在用的5G技术,通信行业的人和互联网行业的人研究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通信行业的人如何让5G更快,更稳定,覆盖更广。
而互联网行业的人,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5G技术来提供现在无法提供的技术,也就是李彦宏在《智能交通》中提到的5G云代驾 。
这就是黑盒与白盒,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就是以黑盒形式享受前人的工作成果。
我们对于黑盒的理解是自上而下的,而对于白盒的理解是自下而上的,而这对标到我们从事的领域中,要求我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