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艰难的抉择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美国颇受重视,早在2015年,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就推动包括大众、通用、丰田等车企签协议,到2022年前,将AEB作为标准配置,此后加入这一协议的车企达到20家。
美国的这一推动,引起多国效仿,欧盟甚至将AEB列为新车标配。
虽然美国推动了AEB的普及,但是从AEB的标准来看,我们却没法借鉴美国。美国定义AEB的背景,主要是避免追尾,重点关注前方车辆,是根据美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定制的。但是相较美国,中国道路交通环境复杂,行人、外卖车等两轮车不规范上路,如何识别出这些道路交通参与者,成为了难题。
决定全栈自研的理想,在AEB的开发上,需要针对中国交通的复杂路况,快速提出“中国策略”。
去年5月立项,成立AEB自研作战小组,12月完成AEB全部功能上线,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AEB开发和上线,对于理想来说堪称一场效率之战。
技术开发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适应中国,这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2021款理想ONE之所以能做到在7个月时间完成AEB全部功能上线,主要依赖大量的行驶数据。
在车辆行驶数据中,系统可以针对某一种事故的所有案例进行筛选并学习,不断去识别这一事故中的各种障碍物,系统在学习中不断进化,判断力和决策力也就更强。
然而,AEB识别的障碍物越多,误触发的风险也越大。关于误触发的场景,也要依靠数据来做具体诊断。理想的工程师分享过一个案例。去年国庆节的时候,理想的工程师正在公司加班,看到了系统上报误触发。经过仔细查看才发现,用户拿理想ONE当作婚车,并在上面摆设了假人,造成了系统的误判端。
工程师也很无奈:“我从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场景下会有AEB误触发。“类似的场景,如果工程师只是坐在办公室写写程序,是无法想象到这样的误触发场景的。
这也印证了真实行驶数据的重要性。
如今,2021款理想ONE的误触发已经在数据的帮助下,被优化到了最低。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自研避开了与供应商的博弈,对用户提出问题的响应速度可以更快。
理想AEB工程师告诉我们一个理想内部的“311原则”:
客户提了一个工单,报告一次行驶中AEB误刹了或者刹车刹晚了,类似于这种工单会先提交到整车用户质量与安全部门,他们在提交到AEB项目组,然后按照“311原则”,必须三小时反应响应,一天内出解决方案,一周长期方案。
这种响应机制在过去的传统主机厂甚至是Tier1中都是不存在的。
自研能力才是车企最大的竞争力自研的快乐,车主当然也是感受得到的。比如动不动不定期的OTA,频率之高不但能让车主总是在不经意间收到惊喜,车主们的意见也能快速得到反馈。
如果采用供应商的方案,OTA的频率会大大减小,升级优化的快乐也就没那么多了。
对于主机厂来说,则更加被动。
过去在传统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合作中,主机厂向供应商提需求,强势的供应商指出哪样能做,哪样不能做,哪样做得慢,哪样成本高,这样的沟通常常就要持续一两个月。等到项目立项,进入立项讨论-达成一致阶段,又要经过一两个月。供应商提供的方案最终都以测试标准为准,并不注重现实的场景更新,无法持续迭代。
主机厂就这样被供应商捏住了脖子。
而且,搭载同一供应商方案的车型,在智能驾驶功能上只会更加同质化,慢慢的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说到底,核心技术才是主机厂的竞争力,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也证明,好产品一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智能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文章插图
从特斯拉依靠全栈自研,将智能驾驶技术打造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小鹏提出车企会自己成为在智能化上的一级供应商,软件研发必须自己做,全栈自研已经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技术。
理想汽车的出发点其实并不复杂:
只有掌握自研能力,才能造出极致产品。
- 软件|不想加班,深夜工作,了解这些
- 内向者|不想社交,是生病了吗?
- 自动驾驶|马斯克要开放自动驾驶给所有车企使用,和谷歌开源安卓然后断供华为是一个道理
- 闪存|春节不想回公司加班?这个不到50元的神器全搞定
- 客户端|电影院的影片其实不是不想泄露,因为泄露了也无法观看
- 开幕式|历史性突破,中国首台封装光刻机完成交付,西方没法卡脖子了
- 无人驾驶|36氪首发|寅家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已为车企提供超40万套智能驾驶产品
- 腾讯|拿着高工资还不想加班,腾讯可不惯着,对应届生标记“永不录用”
- 显卡|不想要独立显卡,但想要强大的性能?三款R7 5700G台式机看过来
- 国企|想拿76万的腾讯年薪,还不想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