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造车也是一门玄学。
明明说没有200亿就别造车,但是现实却是谁都敢造车。
比如最近号称有100多人的造车团队,3亿美元就能量产一款新能源汽车的某平台,不靠谱程度五颗星。
当然,过去一年,陆陆续续宣布造车的不在少数,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从车企出走的技术大拿,也有曾经叱咤互联网的风云人物,各自能打几颗星现在还无从评判,但是这确实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
造车这事儿好像没那么难了。底盘有现成的,架构可以谈合作,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案都可以直接找供应商买零部件,造型可以挖人,图省事还可以抄抄同行作业,还有很多富余的产能可以回收再利用,这么一看,谁宣布造车都没那么新鲜了。
所以,只要有钱,就可以造出车来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车企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还是说只是一家组装厂?
握紧那个“白盒子”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到智能时代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及整合方案。因为造车本身过于复杂,买现成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在所难免。很多厂商美其名曰: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比如Mobileye、博世为车企提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大陆、华为提供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甚至是像AEB这种主动安全技术,也有博世、安波福这些Tier 1供应商提供软硬件打包方案,这也是很多车企只要有钱就能够实现智能汽车快速量产的捷径。
无论传统车企,还是第一代蔚小理的产品都有使用供应商现成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行业中水准较高的供应商解决方案,加上出挑的产品定义,一款汽车成功落地市场的几率很大。
但是,供应商提供的都是“黑盒子”,不会有供应商提供“白盒子”。所以真正的核心必须自己做。比如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提供的黑盒子车企打不开,改不了,只有自己自研,才能把智能驾驶的白盒子握在自己手里。
智能驾驶技术是在行驶数据上不断进化的技术。供应商提供的高算力芯片和感知硬件被安装在车上,感知硬件搜集到的数据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行驶场景,车载计算平台上处理数据,最后带来的是对这些复杂场景的判断并作出决策策略。
供应商提供了上述软硬件方案,他们在供应链中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供应商没有任何实际数据,这些数据都在主机厂手里。
而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的提升和进化,主要依靠行驶数据,因此掌握数据的主机厂,才具有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先天优势。要发挥这个优势,只有把算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掌握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自研。
【 车企|不想卡脖子,握紧白盒子】判定一家主机厂是否拥有真正的技术能力,其实也是看它是否拥有自研能力。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微博里提到,与Mobileye停止合作,是因为不想最重要的“黑盒子”,也就是感知算法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在IPO后,决定自研。
具备自研能力,不仅代表了一个企业有可持续的营收和利润能保证持续的研发投入,更代表通过持续投入的自研能力,才能打磨出让用户真正满意的产品。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循环。
目前来看,拥有自研能力的车企还是整个汽车行业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自研费时间、费钱,见效慢,没有从供应商那里直接买方便。最重要的是,车企一旦选择自研这条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做起。
比如去年5月,2021款理想ONE上市,用户们却没想到,新提的理想ONE的一些功能还没有2020款理想ONE好用。相比老款车型,新车仿佛在很多方面都“退步”了。这是为什么呢?
2021款理想ONE在智能驾驶上采取全栈自研,因此很多功能都是从“零”做起的。
比如在去年9月知乎拆车实验室的一次AEB测试中,2021款理想ONE的AEB翻了车。
面对用户和媒体的质疑,理想也没狡辩,乖乖承认当时的理想ONE的AEB功能还在测试中,还没有推给用户。可以想见,喜提新款理想ONE的车主们心里有多苦。
在2021款理想ONE上市后的7个月,理想ONE为自己正了名。
理想ONE在懂车帝组织的AEB测试中成为冠军,也是进入决赛组里唯一有能力准确识别横向车辆和两轮车的车型。为此,李想还专门在微博上写了一篇小作文。
文章插图
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理想对全栈自研的坚持终于见到了成果。
当然,2021款理想ONE的车主们在去年12月底已经通过OTA完成了新功能升级。
- 软件|不想加班,深夜工作,了解这些
- 内向者|不想社交,是生病了吗?
- 自动驾驶|马斯克要开放自动驾驶给所有车企使用,和谷歌开源安卓然后断供华为是一个道理
- 闪存|春节不想回公司加班?这个不到50元的神器全搞定
- 客户端|电影院的影片其实不是不想泄露,因为泄露了也无法观看
- 开幕式|历史性突破,中国首台封装光刻机完成交付,西方没法卡脖子了
- 无人驾驶|36氪首发|寅家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已为车企提供超40万套智能驾驶产品
- 腾讯|拿着高工资还不想加班,腾讯可不惯着,对应届生标记“永不录用”
- 显卡|不想要独立显卡,但想要强大的性能?三款R7 5700G台式机看过来
- 国企|想拿76万的腾讯年薪,还不想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