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生鲜电商平台,需要一个平台( 二 )



至于平台型 , 更多是互联网大厂在布局生鲜电商赛道时的选择 , 如美团优选以及京东到家 , 借助早年在互联网领域积累的丰富流量从而迅速扩张 , 却也由于商家管理难度较大 , 造成不少的产品品质问题 。
除此之外 , 各类模式生鲜电商企业亦须面对诸如品控难度大、产品损耗高、同质化严重以及冷链技术的发展并不理想、目标群体过于相似等行业通病 。 多年发展后的生鲜电商仍仅能凭借烧钱才得以发展 , 难令投资人满意 。
02   掉入资本冷宫事实上 , 由于生鲜电商赛道困局未解 , 资本已颇为警惕 。 数据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 , 生鲜电商融资金额仅为77.7亿 , 远低于2020年的128.9亿和2018年的191.1亿 。
且生鲜电商领域烧钱的问题 , 并不只是短期由于业内竞争导致获客成本过高的结果 , 相关产业的布局更是“无底洞”一般的存在 。
易果生鲜便是最好的例子 。 易果曾为解决支撑起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冷链物流 , 付出了近百亿的成本 , 试图搭建一个“全品类、全场景、全链路、冷链物流一站式服务平台” , 但截至破产重组之时 , 这一愿景仍未能实现 。

当然 , 劳而无功在商业市场并不少见 , 短期内只能依靠烧钱才能发展的生鲜电商平台们 , 既然无法解决问题本身 , 便只能从自身解决问题 , 如何获取更为丰富的资金显得颇为重要 。
为此 , 自救方法选择大致分为两类——自力更生和投靠大厂 , 至于那些自救失败的企业 , 则大都走向“灭亡” 。
“自力更生”的代表自然是已上市的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 , 借助资本市场的庞大资金满足企业烧钱需要 。 但既已上市 , 企业便需为股东考虑 , 可无论是从招股书还是财报数据 , 这些借助资本市场丰富资金资源的生鲜电商们 , 都远没有讲好二级市场的故事 。
不过 , 上市虽未从根源解决生鲜电商的亏损难题 , 却不失为是一种缓兵之计 , 至少目前 , 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都依然是国内生鲜电商市场的核心玩家 。
那么 , 投靠大厂又如何?这里包括了大厂自营业务和投资业务 。
截至2021年12月18日 , 阿里旗下的盒马已在全国拥有300家门店 , 营收却并不理想 。 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 , 盒马鲜生一季度亏损约30亿 , 或是基于此 , 盒马在阿里内部的定位已从体系内事业群转变为独立公司 , 需要自负盈亏 , 近日更是传出将以100亿美元估值融资一事 , 未来如何仍未可知 。
阿里此前投资的易果生鲜 , 即便一度拥有天猫超市生鲜的独家运营权 , 2017年GMV更是一度突破100亿 , 但随着阿里内部孵化的盒马出现 , 易果开始从C端转向B端 , 日趋边缘化 , 并最终走向破产重组 。
至于那些连融资都未成功的企业 , 则早已在这场“不进则退”的竞争中离开历史舞台 , 成为时代的眼泪 。
17年过去 , 生鲜电商行业的持续造血能力始终较差 , 无论是平台式、前置仓式还是店仓一体这类混合经营模式 , 均未完全走通这条赛道 , 在经历了2021年行业的迅速冷却后 , 生鲜电商又将于2022年驶向何处?
03  平台入驻平台可以说 ,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 易果生鲜创始人金光磊就曾表示“如果再埋头做下去 , 只会是个小而美的生意 , 需要通过外部的资本来扩大规模” , 相关人士也表明“生鲜电商的发展逻辑 ,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以生鲜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 , 而非纯粹的互联网流量产品” 。
在互联网领域 , 以利润换规模早已是见怪不怪 , 这也是生鲜电商企业时至今日仍在疯狂烧钱的核心原因 。 只是生鲜电商企业们除借助多方手段丰富资金来源 , 坚持烧钱竞争外 , 是否存在其他的出路?

当下 , 无论是综合电商还是短视频平台 , 都已逐渐渗透生鲜领域 , 生鲜电商们已不可忽视其存在 。 考虑到金光磊“需要通过外部的资本来扩大规模”的言论 , 综合电商平台和流量内容平台是否会成为生鲜电商企业们的新方向乃至终局?
先讨论综合电商平台的可行性 。
综合电商平台本身拥有较大的用户群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 , 可极大程度减轻生鲜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 , 正因此 , 也可能令生鲜电商企业在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 令其最终沦为面向电商平台以B端服务为主的企业 。 倘若后期电商平台推出面向C端的产品或品牌 , 必然会被逐渐边缘化 , 如易果生鲜 。
那么 , 流量内容平台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