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每日优鲜,很难盈利( 二 )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普遍经历了一个消费降级意愿强烈的阶段。尤其经过疫情大考后的中国消费者,心智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在很多品类的消费上,优质平价的品牌受到青睐。
从追求每日优鲜的“即时”体验到会员店的周期性“采购”,新中产消费习惯的改变也直观体现他们对山姆、Costco、盒马X会员店等仓储式会员的购物热情上。
新中产“过冬”,意味着每日优鲜进入“冬眠期”。
再者,面对武汉封城、河南暴雨、西安封控等一轮又一轮危机,聚焦于一线城市的每日优鲜,在保供稳价方面,注定会因地域局限性而难以实现雪中送炭。
即使是在一线城市,“即时配送”也完全不符合特殊时期的政策要求,“囤积物资”的需求远远超过“即时配送”,“场景不适”成了每日优鲜现阶段无法回避的价值局限。
03盈利
盒马CEO侯毅曾直言不讳,称前置仓是伪命题,而他否定前置仓的理由有三点:客单价上不去、损耗率下不来、毛利率难保证。
事实上,低毛利卖菜的前置仓生意现阶段很难跑通,也无法真正覆盖全国市场,因此增长触底是必然。

二线城市|每日优鲜,很难盈利
文章插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即时零售竞争激烈、严重依赖补贴大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中,每日优鲜所属的前置仓赛道目前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
自2019年至2021年三季度,每日优鲜合计亏损约76亿元,仅2021年三季度,每日优鲜的亏损额就高达9.7亿元。
从主流数据对比可以看出,2021年Q3叮咚买菜的发展势头和运营效率超过了每日优鲜,而且营收的绝对数量也超过了每日优鲜。
另外,每日优鲜的资金链很紧张,现金流量表显示,每日优鲜三季度流动资产总额是30.86亿元,流动负债总额是32.23亿元,本身流动资产就已经不能覆盖流动负债。
在徐正看来,他更关心主流业态,不做非主流业态;一个业态一定要赚钱,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赚钱。
数据端来看,每日优鲜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不赚钱的非主流业态,面对啃不动的生鲜硬骨头,它没有迎难而上,反而选择了“知难而退”。
一方面,每日优鲜开始选择在部分城市退出,当下前置仓的网点数量从2019年的1500个,缩减至今年一季度的631个,二季度进一步缩减至625个。三季报没有披露网点数量,只提到“覆盖中国17个城市”。同时,留下的前置仓面积在变大,平均已经达到356平方米,同比增长13.2%。
另一方面,“盈利难”的每日优鲜转头去重新开启改造菜场这类前景完全未知的新概念,还将目光放在了无人零售业态。

二线城市|每日优鲜,很难盈利
文章插图

在疫情常态化阶段,社区无人零售可能面临因货柜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产品,而被消费者抛弃的危险。不仅如此,无人零售卖蔬果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更有效,或者让消费者养成无人零售买蔬果的习惯,教育市场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
伴随着生鲜零售的发展,餐桌变革已经开始。相比无人零售,小份真空包装的预制菜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每日优鲜收购“在楼下”只能被视为一次另辟蹊径的财务冒险。
04结语
2014年每日优鲜成立,随后端出一锅香喷喷的现蒸米饭——前置仓;
2018-2020年,每日优鲜推进“百城万仓亿户”、“千亿计划”和“百亿俱乐部”计划,在平台规模、履约配送等方面发力,试图将米饭做成炒饭。
2021年上市之际,每日优鲜的故事就变成了(前置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X 零售云,针对超15万亿元的中国社区零售市场以多维布局形成互补,一锅炒米饭转身变成了一碗粥。
经历了“生米-米饭-炒饭-粥”的过程后,每日优鲜这碗粥还能变出何种花样?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当所有的企业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活下来”这个问题上,上市后的每日优鲜不得不思考如何创造新的故事,在继续收割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韭菜的怪圈里挣扎。
回归零售的本质,不谈技术的零售创新都是伪命题。无论是生鲜电商还是社区零售的任一形态,最终比拼的无非是“技术”二字。谁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强、格局更大,谁就能在长期跑赢。单纯依靠砸钱补贴、买量、讲故事,可以赢得一时,不能赢得一世。
一位熟悉每日优鲜的行业专家认为,每日优鲜此刻的股价极有可能是未来最高位,理由是它没有“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