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书大战”背后的三个问题( 三 )
如何面对双头垄断
除了将隐私作为一种竞争策略之外 , “苹书之争”的另一大看点是这场纷争所在的市场结构 。
事实上 , 如果我们关心脸书和谷歌的新闻 , 就会发现这两大巨头其实已经在很多场合进行过隔空对骂 。 例如早在2014年 , 扎克伯格就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吐槽”苹果的隐私政策是与用户脱节;而2018年 , 库克则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关于隐私的会议上公然“打脸”脸书 , 谴责其“组装 , 合成 , 交易和出售”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
不过 , 在过去 , 脸书和苹果的对立大多都止步于这种“口水战” , 至多只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标准上有过一些零星的冲突 , 类似ATT功能这样巨大的冲突实属首次 。 之所以这样 , 很大程度上是和移动互联市场趋于成熟 , 两大巨头分别确立在本身市场上的地位相关的 。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 , 谁都不知道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脸书基于自己固有的商业认识 , 认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人们会像PC时代一样 , 主要通过Web网络获取信息 , 因此其编写的程序大多是基于Web网络的;而苹果则判断 , 在移动互联时代 ,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将不再是通过开放的Web网络 , 而是通过一个个App , 因此控制了App , 就掌握了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 。 很显然 , 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证明了苹果判断的正确性 , 借助Appstore , 苹果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半壁江山(另外半壁江山被安卓等系统占领)的“守门人”(gatekeeper) , 掌握了对App分发的控制权 。 而脸书 , 则和其他App一样 , 必须通过苹果才能和用户接触 。 不过 , 作为社交媒体上的巨头 , 脸书的地位当然和普通的App不一样 。 事实上 , 依赖于长期积累起来的巨大用户资源 , 再加上后来收购的WhatsApp、Instagram等应用带来的用户 , 脸书依然是苹果生态内最大的社交入口掌控者 。
这样一来 , 脸书和苹果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 , 它们处于同一条价值链的上下游 , 并且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力量——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说 , 它们都是自己这一段价值链上的垄断者 。 在经济学上 , 这种上下游各有一个垄断者的市场结构被称为“双边垄断”(BilateralMonopoly) 。
当我们考虑一个反垄断案件时 , 如果一方是具有强大市场力量的垄断者 , 一方是一个没有市场力量的竞争者 , 那么我们的判断是十分简单的 。 通常来说 , 只要判定垄断者具有了滥用自身市场力量 , 损害对手的行为 , 处罚垄断者就是政策应有的取向 。 然而 , 如果涉案的双方都是垄断者 , 或者都有垄断的行为 , 那么分析这类案件时就会复杂得多 。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苹果电子书案” 。 在那个案子中 , 苹果利用了“代理模式”+“最惠国” , 成功联合出版商 , 打破了亚马逊对于电子书市场的控制 。 后来 , 法院认定了苹果和出版商之间的这些协议是“轴辐合谋” , 并以此为由对它们除以了4.5亿美元的罚款 。 这个判例出来后 , 在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 例如 , 西雅图大学法学院的教授约翰·科克伍德(JohnKirkwood)就发表了一篇论文 , 认为苹果和出版商之间进行合谋不假 , 但这种合谋的目的是为了对抗亚马逊这个垄断者 。 试想 , 如果这个合谋没有实行 , 那么上游的各出版商不就要平白忍受下游的亚马逊对它们的盘剥吗?不可否认 , 科克伍德教授的这个论断 , 确实也颇有一番道理 。
在本次“苹书之争”中 , 市场结构其实和“苹果电子书案”有着不少类似 。 因此在考虑这场纷争时 , 我们也不得不面临科克伍德教授提出的那个问题:苹果通过其“守门人”的角色 , 掌握了巨大的市场力量 。 在本次纷争当中 , 苹果也确实有利用这种市场力量对脸书等企业进行打压之嫌 。 不过 , 苹果所打压的脸书不也是一个垄断者吗?因此 , 它的行为不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垄断”行为吗?
有一些观点认为 , 其实双头垄断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 。 垄断嘛 , 两个垄断肯定比一个垄断糟糕 , 因此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 我们打击其中一方的垄断行为 , 至少可以在边际上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状况和福利进行改进 。 然而 , 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 。 早期的一些经济学文献表明 , 在某些“双边垄断”的情形下 , 巨头之间的相互角力和妥协 , 事实上会推动整个市场的竞争状况往好的状况去发展 , 相比于在上游或下游只存在一个垄断者 , 或者是上下游之间只有一个独立的垄断者 , 这种市场结构可能会是更为可取的 。 这就意味着 , 单纯破除一方垄断的干预政策 , 或许从整体上是会对市场的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的 。 当然 , 以上这些文献的讨论 , 都是基于仅把价格作为唯一考虑维度的传统情形的 。 至于上下游之间以隐私的利用和保护来作为主要竞争策略的情形 , 会不会还会有类似的结论 , 目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 即使有类似的结论 , 那么静观上下游巨头之间的自行谈判 , 是否会有纵容合谋的嫌疑?这一个问题似乎也很现实 。
- 华为鸿蒙系统|鸿蒙是安卓“换皮”产品?一亿多用户,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 彩电|彩电价格还跌吗?家电年底销售“小高潮”还会不会来?
- 智能化|感知局限下,车路协同的“子弹”还得再飞会儿
- 华为鸿蒙系统|都2021年底了,为何Mate40Pro还是目前公认最好用的“安卓”手机
- 苹果|无“芯”可用,华为开卖“二手”手机,可7天无理由退货!
- 显卡|田言梦语:你会买RTX 40系列“空气”显卡吗?
- 显示器|全面进化的骁龙8,演示了什么叫“无敌是多么寂寞”
- 优派|美国很满意:150多家芯片厂商,都“自愿”提交了详细数据
- 东芝|如何分辨手机配置的“好坏”?认清这四点,你也能成为行家
- 自动化|微软自带“神器”,可让系统自动化!你让它做啥就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