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编辑导语:当下的互联网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等产品都涉及了人货匹配模型。人货匹配模型中最核心的就是人货匹配的方法以及步骤。这篇文章从导购型匹配、门店型匹配、商场型匹配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介绍人货匹配模型。一起来看看吧。

商场|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文章插图
多数据分析书本、文章都提过人货场模型,但对于其中最核心的人货如何匹配,没有详细介绍。
人货匹配是非常底层的分析理论,涉及到转化率分析、用户分群、推荐算法训练等重要议题,无论互联网的电商、O2O、短视频、直播等产品都会考虑这点。
废话不多说,今天详细介绍一下。
一、导购型匹配设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顾客站在柜台前,说“我想要个电风扇”。
此时顾客需求已经跋山涉水来到店里,成交意愿很高。
且需求已经表达得很清晰了。作为导购要确认的,就是:到底是啥样的电风扇。
这就是常见的:导购型匹配。
此时匹配的,主要是:具体商品信息,比如:

  • 场景:出门用?办公桌用?卧室用?客厅用?
  • 款式:手里拿的、台式的、落地式的?
  • 价位:价格大概在XXX范围内?
  • 设计:这个外观/颜色/造型,您满意不?
注意,这四点信息的匹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使用场景决定了款式、价格、设计。
价格又决定了设计、做工等等细节。所以一个优秀的导购,一定是由大到小确认,这样更容易锁定顾客需求,提升匹配成功率。
这就是为啥名字要叫:导购(像向导一样引导购买),而不叫推销员的原因。
无脑的推销员才是一上来就blabla讲一堆:“我们的产品有十八项功能二十种专利好好好各种牛逼……”
当然,不同商品,导购提升匹配成功率的手段也不同。常见的手段包括:
  1. 场景式匹配:常见于耐用品、大件商品。从需求场景出发,逐步引导到具体价位、功能。
  2. 体验式匹配:常见于快消品、服装、美业。直接让用户体验产品,体验良好马上锁定需求。
  3. 陈列式匹配:常见于快消品,特别是啤酒瓜子矿泉水这种小金额即时消费产品。反正顾客买了也就图个新鲜,直接陈列几十款,看中哪个拿哪个。
  4. 价格式匹配:常见于快消品,特别是日用、家居、护理、清洁类产品。这些化工产品成本低、囤货周期长、日常都要、用户对价格敏感,只要价格有优惠都能吸引一波囤货。
所以理论上,场景式匹配是最佳的导购匹配模式。
但实际上,相当多快消品,消费者并没有耐心细细思考:到底为啥要买。消费者本身就是冲动消费。
因此不需要事事都场景匹配,体验、陈列、价格都很好用。
只有大件商品,才适合细细梳理场景,进行引导。
总结以上要素,可以推导出导购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下):

商场|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文章插图
二、门店型匹配设想一个略复杂的场景:
顾客在商场里逛,还没有决定去哪个店。
此时顾客成交意愿并不高(甚至都不确定他是不是来购物的),需求也不明确。
因此不可能一上来直接精准匹配到一件商品。
此时要做的匹配,本质上是:把有需求的用户挑出来,引导到店里。
注意:在这个场景,是无法准确获取用户信息的。
客人还在商场里晃来晃去的时候,就叨叨问一堆问题,不但啰嗦,而且会把客人吓跑。
此时更需要的是引流手段,能吸引有需求的客人来,同时尽量规避无需求的客人,避免浪费资源。
常用的手段,有:
  1. 基于自然周期的:大部分消费品都可以用,因为大部分消费品在一年中,都有自己固定的热销时间段,比如:周末、月末、季度末、逢年过节。在相应的时间段开展活动即可。
  2. 基于消费周期的:根据顾客消费记录,之前购买的预计已消耗完了,提醒二次购买。
  3. 基于用户分层的:常见于美业、健康等大客户聚集的行业。针对高端用户定向邀约,定向开展活动,一方面防止客户流失,另一方面给潜在的大客户树个榜样,吸引加入。
  4. 基于生命周期的:常见于母婴、教育、健康等生命周期强烈的行业。想拦截妈妈、宝宝、老人,去公园、游乐场、波波池拿着玩具、鸡蛋、米面油等等就行了……
  5. 基于渠道的:常见于金融、地产、家居等需要大客户的行业。在目标客户的聚集的渠道(企业、小区、商会等等)集中推广,吸引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