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灵兽按
两年前 , 无印良品掌舵人金井政明在一场发布会结束后 , 询问在场的中国人:“你们会买无印良品吗?”很多人回答:“不会买 , 因为太贵了 。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文章图片
作者/十里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078篇原创文章
“跨界”大师无印良品再跨界 。
11月8日 , 无印良品在上海瑞虹天地开设的一家生鲜复合店正式开业 。 与无印良品的标准门店不同的是 , 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品外 , 这家复合店还出售蔬果、生鲜、咖啡和烘焙简餐等产品 , 还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饮食解决方案 。
一方面 , 高傲的固守“性冷淡风”等候奇迹;另一面 , 走向迎合市场的线路 , 磨灭消费者的情怀 。 无印良品矛盾做法的背后 , 可能是业绩不佳、消费者脱粉、未抓住线上销售机会与市场同类产品竞争等诸多原因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文章图片
在中国市场 , 无印良品正逐步走向“衰退” 。
两年前 , 无印良品掌舵人金井政明在一场发布会结束后 , 询问在场的中国人:“你们会买无印良品吗?”这样随口一问 , 得到的答案却非常扎心 , 当时很多人回答 , “不会买 , 因为太贵了 。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无印良品曾带着一身简约高冷气质进入中国市场 , 收割了一批文青和中等收入阶层 。 如今 , 所谓极简生活的各种“冷淡风” , 已在中国逐渐烂了大街 。
1
MUJI试水多业态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冷淡?
一位网友回答:“穿着MUJI的衣服 , 走入MUJI的咖啡馆 , 看着MUJI的书 , 喝着MUJI的茶 , 饿了走去MUJI的餐厅 , 乏了回到被MUJI家居填满的家 , 躺在MUJI的床单上睡去 。 即便出差 , 也会一头钻进MUJI的酒店 。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文章图片
这种回答虽然有些调侃 , 但从中能明显看出无印良品的野心 。 从“一站式购物”试图渗透到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 但目前来看 , 仅靠“冷淡风”的生活方式未必能样样通吃 。
从无印良品上海首家生鲜复合店来看 , 整体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 包括无印良品店铺和超市两大区域 , 店铺由无印良品设计和运营 , 超市为无印良品提供设计 , 运营方是京东旗下七鲜超市 。
而产品既有日本进口的 , 也有七鲜商品团队开发的 , 超市以生鲜蔬果及熟食为主 , 也有部分自主研发的商品 。
实际上 , 这并非无印良品首次入局生鲜领域——2017年和2018年 , 无印良品在东京和大阪相继开出蔬果卖场和菜市场 , 主打高端食材销售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文章图片
这些年 , “跨界”早已成为无印良品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战略 , 先后推出书店、酒店、轻食快餐、家装服务、便利店等多个业务 。
不过 , 从现有表现来看 , 其每项业务仅有一两家门店 , 均未形成规模效应 。
无印良品执着于跨界 , 还要从2015年说起 。 彼时 , 中国市场迎来消费文化的鼎盛期 , 无印良品也在此时收获了发展的最巅峰时刻 。
这一年 , 无印良品在上海淮海路755号开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旗舰店 , 开业当天消费者蜂拥而至 , 排队超过百米 , 就为了在这家刚开业的“杂货店”新增的餐厅饱餐一顿 。
那是无印良品在中国最大旗舰店的首次开业 , 开业当天 , 销售额就超过了215万元 , 而这样的盛况持续了整整3周 。
这是无印良品的高光时刻 , 却也是其落寞的开始 。 最近几年 , 无印良品无论再如何跨界 , 也未现以前的风光 。
生鲜复合店,拯救不了无印良品
文章图片
2017年6月 , 无印良品在上海淮海路开出的首家餐厅“MUJIDiner” , 就被不少食客诟病为“不想推荐的餐厅” , 更多反馈信息是“味道不怎么样 , 价格确实不便宜” , 用户们下意识地将其与宜家对比 , 一份简餐68元 , 不如吃顿更好的 。
不仅如此 , 无印良品跨界下的其他业态表现也不算好 。 深圳的无印良品酒店住宿一晚价格在950元左右 , 比同类酒店高出不少;咖啡馆也遭到吐槽——可选择的咖啡只有三种 。
无印良品的初心在消费者的“吐槽”声中渐行渐远 。
只有完全贯彻“MUJI”风的无印良品酒店勉强收获了好评 ,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更愿意买账的 , 还是原来那个纯粹的“MU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