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乘风破浪的“硬核”姐姐


宋坤:乘风破浪的“硬核”姐姐
文章图片
宋坤:乘风破浪的“硬核”姐姐
文章图片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肖芳
驾驶一艘只靠风力前进的帆船进行环球航海 , 是一项非常严酷的挑战 。 全球范围内 , 成功完成环球航海的人比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还要少 。 在中国 , 第一个完成这种帆船环球航海的女性 , 是宋坤 。
10月10日傍晚 , 采访人员在青岛奥帆中心见到了她 。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女汉子”形象截然不同 , 宋坤虽然皮肤黝黑、不施粉黛 , 但长得很好看 , 是人们常说的“第一眼美女” 。 她的眼睛很大 , 声音很柔 , 开口说话便眉眼带笑 。 由于长期和外籍船长、水手打交道 , 她的语言中会时不时夹杂一些英语单词 , 与人分别时也会习惯性地给对方一个拥抱 。
这位1982年出生在青岛的山东姑娘 , 于2014年7月12日 , 历经315个日夜、4.5万多海里的环球航海后 , 走下了“青岛号”大帆船 。 自此 , 她收获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女子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
这个小时候被母亲要求说普通话、长大要当主持人的青岛“小嫚儿” , 如今是青岛“帆船之都形象大使”、世界帆船联合会离岸与大洋委员会委员、美国帆船协会亚太区休闲航海代言人、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官方形象代言人 , 每年至少1/3的时间漂在海上 。 她活跃在帆船比赛、培训、解说、推广等领域 , 成为很多人眼中真正乘风破浪的“硬核”姐姐 。
这就是我的“诺亚方舟”
宋坤说 , 自己小时候其实从没想过会成为一名航海家 。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 宋坤也一路“很普通地”上小学、初中、高中 , 然后进入青岛滨海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后与山东经济学院合并为山东财经大学)读大学 , 学的是日语专业 。
从初中到大学 , 几乎每个寒暑假 , 宋坤都会去打工 。 她卖过衣服 , 卖过鞋子 , 做过酒店和餐厅的服务员 , 当过翻译 , 还给别人主持过婚礼 。
2006年夏天 , 宋坤大学毕业后回到青岛 。 有朋友打来电话 , 希望她到第一海水浴场帮忙做帆船培训翻译 。 当时 , 乘着青岛成为2008年奥帆赛承办城市的东风 , 帆船运动蓬勃发展 。 一些航海俱乐部邀请外国教练到青岛进行青少年帆船培训 , 但招聘来的翻译不是不会游泳 , 就是怕晒 , 流动性非常大 。 学外语出身又自强能干的宋坤 , 便被朋友临时拉来“救急” 。
“帆船是什么东西?在去之前 , 我一无所知 。 ”宋坤说 , 当时只是觉得“海浪”“帆船”“航海”这些词语听起来“挺高大上的” , 就决定去尝试一下这个新鲜事物 。
要当助教 , 得自己先学会驾驶帆船 。 跟很多初学者一样 , 宋坤的第一次驾船经历免不了有点儿慌乱:“那天海上的风特别大 , 我一手操着帆一手操着舵 , 帆在我头顶乱晃 , 头脑一片空白 , 上船15分钟就翻了两次船 。 ”
但是 , 与帆船初次接触后 , 宋坤很快就喜欢上了在海上御风而行的感觉:“帆船的前进完全依靠风力 , 不耗油、不耗电 , 它是所有交通工具中唯一没有里程限制的 , 只要有风 , 你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 ”
在这股浓厚兴趣的驱动下 , 宋坤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帆船助教工作中 。 “其实那份工作是蛮辛苦的 , 每天都在沙滩上暴晒 , 还需要来回拖船 , 是个体力活儿 。 能够坚持到最后的翻译其实很少 , 我是其中之一 , 而且每天还乐呵呵的 。 所以暑假培训结束后 , 那个航海俱乐部希望我留下来 。 ”宋坤回忆 , 自己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航海的圈子 。
此后几年 , 宋坤主要从事青少年帆船培训项目和青岛市帆船进校园等活动 , 奔走在全国多个城市 , 累计帮助2000多名青少年掌握航海技能 。 后来 , 她进入国际最高端的帆船专业赛事“美洲杯”帆船赛中国之队工作 , 任岸队经理 。 由于熟练掌握英语、日语及播音主持等专业技能 , 她成为国际帆联《离岸赛规则》的官方翻译人员之一 , 并参与编写和翻译众多的帆船专业启蒙教材 , 成为国内少数的帆船专业外语人才之一 。
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 , 但到了30岁这年 , 宋坤却“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 “曾经亲密的爱人渐渐变得陌生 , 八年的感情 , 一份爱是怎么慢慢变坏的?那时的我无从得知 。 痛苦 , 愤怒 , 离婚 , 离职 , 等一切过去 , 我忽然觉得过去所做的被一一否定……离婚前后的两年 , 我沮丧而疏离 , 镜子里的自己 , 看上去年轻却仿佛一个塌陷的中年人 , 没有方向 , 没有生气 。 ”在后来的一篇自述中 , 宋坤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经历和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