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盾构逆袭之路:已连续三年产销量世界第一
本报采访人员 史志鹏
9月29日 , 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 , 一台直径8.64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正式下线 , 这是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 。 这一天 , 车间标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 造中国最好的盾构 , 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显得格外醒目 。
“上天有神舟 , 下海有蛟龙 , 入地有盾构” 。 作为“入地”利器 , 盾构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国基建实力 , 是大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 。 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 到走出国门、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 , 再到突破关键技术、让民族盾装上“中国芯” , 中国盾构人一路走来 , 着实不易 。 12载春秋 , 中铁1号到1000号 , 见证了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艰苦攻关的奋斗史 , 更见证了国产盾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逆袭历程 。
历史和实践证明 , 技术封锁、产品垄断 , 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 才不会受制于人 。
【|国产盾构逆袭之路:已连续三年产销量世界第一】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200年前 , 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从一种名叫“凿船贝”的软体动物身上获得灵感 , 提出盾构掘进隧道原理 , 发明了“开放型手掘盾构” , 并应用于世界上第一条水底隧道——泰晤士河水底隧道 , 成为人类历史上隧道施工的一大技术突破 。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 机械力逐渐取代人力开挖 。 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工具 , 盾构机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市政、水电等多种隧道工程中 , 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 。 盾构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
就在欧美日大力推动盾构技术升级的20世纪后半叶 , 基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盾构机有巨大需求的中国 , 却没有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盾构 。
六七十年代 , 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机构 , 曾在盾构机研发上取得一定突破 。 但受当时技术、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制约 , 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
1996年12月18日 , 西安至安康的西康铁路开始修建 , 其中经过全长18.46公里的秦岭隧道 。 为了保障安全、缩短工期 , 国家以每台3.5亿元的价格从德国采购了两台盾构机 。 结果挖掘效率大大提升 , 隧道提前10个月贯通 。
“洋盾构”有甜头 , 但越往后问题越多 。 买的是旧机器 , 却要按新设备付钱;机器维修保养时不许中方参加 , 还拉警戒线;维修进度中方说了不算 , 完全取决于外方……“有次我们要加工一个简单的拖车钢结构件 , 发现外方图纸有错误 。 因为不是设计方 , 只好催他们派人处理 。 但人家提出的条件是每天咨询费1万元 , 还要负责所有的差旅食宿 。 ”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贺飞告诉采访人员 。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 , 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 从那时起 , “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便成为中国盾构人的梦想 。
时间进入21世纪 。 为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 2002年 , “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被列入“863计划” , 成为国家级重点工程 。 由中铁隧道集团18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项目组也于当年10月成立 。
盾构机研发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 , 精密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 , 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 。 “项目组没有技术指导 , 从零起步 , 硬是从设计图纸干起 。 仅是弄清刀盘刀具问题 , 我国就花了近5年时间 。 ”贺飞说 , 为了印证数据 , 他们不断前往施工现场求证 , 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 , 通宵也是常事 。
- 基金排名角逐“最后一公里” 哪些“选手”有望逆袭?
- 云南最大国产化冷数据存储中心“长城紫晶数据存储项目”在石林上线运营
- 完成3亿元B轮融资!国产智能驾驶供应商进入高增长期
- 核心产品深陷诉讼漩涡,业绩走下坡路,嘉必优如何逆袭突围?
- ST众泰市值暴涨148亿!股东趁机连续减持,能否通过重组逆袭?
- 聚丙烯产业现状分析,进口依赖度下降,高端产品仍有国产替代空间
- 又一国产品牌倒下!欠下73亿债务|又一国产品牌倒下!欠下73亿债务,关店上千家,出租大楼还债
- 新股逆袭!三天暴涨72%,原因竟是新冠特效药
- 国产芯片规模量产,成功解决芯片短缺问题,确保芯片价格合理
- 可口可乐3个月营收600亿,国产汽水已开始发力,北冰洋冰峰均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