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何绍基是如何“变古为我”的?( 三 )
本文图片
三、临古有法
临古的重要性对于书法学习而言毋庸多说 , 然临什么、怎么临等诸多问题 , 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在此方面 , 何绍基既体现出了对一些固有规律的遵循 , 又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尝试 , 开拓出不同寻常的处理方法 。
1 , 取法宽博 , 不囿时说
在临古时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便是临什么的问题 , 这种选择的做出与临者的识见、审美、书学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等密切相关 。 何绍基的取法之广突破了当时书坛盛行的书分南北与碑帖之争的思想笼罩 , 对被划为南派与帖派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与《黄庭经》等临习有加 , 显示出了超凡的胆识与眼光 , 马宗霍尝叹服其临作曰:“然余尝见其临《怀仁集圣教序》 , 风化韵流 , 直造山阴堂奥 , 始知大家无施不可 。 ”
书法风格的不同表现在南北之间的差异 , 早在宋代 , 就已为书论家所关注 , 至清代中期 ,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对南北书派进行了要言不繁的考察与分析 , 极力推崇南北分派之说 。 他说:“南派乃江左风流 , 疏放妍妙 , 长于启牍 , 减笔至不可识 。 而篆隶遗法 , 东晋已多改变 , 无论宋、齐矣 。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 , 拘谨拙陋 , 长于碑榜 。 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 , 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 。 ”阮元在论述中不免有重北轻南之意 , 他的根据即“篆隶遗法”之存与不存 。 尔后 , 在包世臣等人的鼓吹下 , 南派书法更遭冷落 , 习北派之书即成时尚 。
本文图片
作为阮元的学生 , 何绍基也曾支持南北分派的观点 , 并属意北派 。 经过不断的研习 , 他愈加感受到南派的价值:“君看南北碑 , 均含篆籀理”;“南碑兼有北碑势”;“右军南派之宗 , 然而《曹娥》、《黄庭》则力足以兼北派”;“细观此帖及《定武兰亭》 , 知山阴实兼南北派书法之全” 。 何绍基对南北之说的改变并非来自他审美的变化 , 他对“篆隶遗法”的追求是一贯的 , 其改变是因为他的敏锐发现 。
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分析了碑帖的各自特点:“是故短笺长卷 , 意态挥洒 , 则帖擅其长 。 界格方严 , 法书深刻 , 则碑据其胜 。 ”他把碑与帖分开看待 , 并认为南帖中“字全变为真行草书 , 无复隶古遗意”;而北碑中则“古人遗法犹多存者” 。 阮元在对碑帖分析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崇尚北碑的思想 , 尔后 , 碑与帖则发展成为书体流派的名称 , 学碑者被称为碑学派 , 学帖者被称为帖学派 , 两派相互攻击 , 竞自标榜 , 碑派则一领风骚 , 成为时代的宠儿 。 何绍基对碑有着由衷的喜好和特别的感情 , 然透过其崇碑的表面 , 则会发现他崇碑的目的不是为了崇碑而崇碑 , 其根本是为了寻求碑中的“隶古遗意” 。 因此 , 何绍基所崇之碑并只不限于北碑 , 他对唐碑诸如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李邕的《李思训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都厚爱有加 。 而对于帖中是凡含有“隶古遗意”的佳作 , 也成了他学习的对象:“我虽微尚在北碑 , 山阴棐几粗亦窥 。 ”
- 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嫦娥与玉兔联手破谣言,证明月球是“广寒宫”
- 哈维尔穿越是真是假,真有平行空间吗?2027年的人类都消失了?
- 不愧是中国,又一世界之最诞生,比华为5G还牛,整整超越西方20倍
- 夫妻俩淘来一块石板当咖啡桌用了半辈子,竟是罗马帝国的珍贵文物
- 罕见银黑狐现身北京门头沟,竟如狗般乖巧,它们是如何被驯化的?
- 被外星人绑架的记忆是催眠大师虚构出来的?
-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地球是瞬间飞出去还是要等8分钟再飞出去?
- 螳螂到底是吃什么东西?
- 在鲸鱼腹中是一种什么感觉?一个手无寸铁的人,有机会逃生嘛?
- 十大回响,说说你是哪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