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里的资本战争:在深度内卷的中国奶茶圈,赚钱的秘诀是什么?( 三 )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创业 , 从开手机连锁店的尝试中 , 他得到了一个教训:依赖销售源和缺乏自身品牌是硬伤 。
他找到了这些连锁奶茶的通病:都用植脂末来调味 , 口感单一 , 也不健康 。 “奶茶就是奶加茶” , 他用最单纯的思路 , 找来鲜奶和茶叶进行调配 , 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原料 。 开店前他花了一年的时间 , 来研究怎么做出一款有代表性、适合宣传的茶 。
他关注到微博上年轻人最常传播的关键词是芒果和芝士 , 但芒果跟奶盖调配在一起的口感和茶并不非常搭;而芝士跟奶盖搭配 , 不仅能提升奶盖的口味 , 与茶的融合也更有层次感 。 经过几个月时间调试后 , 喜茶的招牌——“芝士茶”就这样诞生了 。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 喜茶在江门这座小城市 , 从几乎无人问津到开始排队 , 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
喜茶推动了奶茶“精品化”时代 , 有点像是奶茶圈的“苹果公司” , 在“诺基亚”博多力压成本的时期 , 他更关注产品本身和消费者的体验 。
在喜茶走红的同一时期 , 彭心与丈夫赵林也决心创办奈雪的茶 。
奈雪是一家夫妻店 , 最初的定位就很高 , 以20-35岁的年轻女性为主要客群 。 它打造了一种场景:“一杯奈雪 , 一口软欧包 , 在奈雪遇见两种美好” 。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在深度内卷的中国奶茶圈,赚钱的秘诀是什么?
文章图片
奈雪的茶定位年轻女性
2016年 , 喜茶拿到了IDG资本超一亿的投资 , 这一新闻瞬间轰动了奶茶行业 。 拿到了投资的喜茶 , 在国内迅速铺设门店 。
一年后 , 仅有24家店面的奈雪的茶 , 也取得天图投资1亿元融资 。
大资本介入奶茶行业后 , 决定一个品牌输赢的 , 就不再仅仅是一杯奶茶好喝不好喝 。 这个行业的玩法 , 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资本大战·2016-至今
资本是怎么作战的呢?
过去的奈雪和喜茶 , 从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料 , 资本进入后 , 金主们深知博多策略的好处 , 于是开始迅速切入上游产业链 , 以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 例如自建茶园、单品水果种植基地 。
根据目前新式茶饮的主流材料 , 奶茶的上游供应链 , 最重要的就是鲜奶、茶叶与水果的原材料 。
同样投资奈雪的天图资本 , 也投资了百果园 , 和正在冲刺A股的茶叶品牌八马茶叶 。 资本试图整合整个供应链 , 达到效益最优的状态 , 背后的野心呼之欲出 。
奶茶店稳定的收益 , 表面看是前端的品牌溢价 , 但这个行业的更迭速度完全超过了想象 。 喝奶茶的年轻人 , 喜新厌旧的程度一定是超过喝星巴克的“中年人” 。 所以收益的深层来源一直都没变 , 就是赚供应链的钱 。
博多提前20年知道这个道理 , IDG、天图资本等资本方也知道 。
对于新玩家来说 , 虽然你可能做出“最好喝的奶茶” 。 但一家之力 , 想要拿到上游供应链廉价、稳定的供应却几乎不可能 。
这也就是为什么80%的奶茶店都在亏损 , 处在陪跑状态 。 只有少部分被资本扶持的品牌 , 才能维持生存、甚至制造奶茶圈的狂欢 。
除了供应链 , 另一端连接的是流量曝光 。 资本注入的另一好处 , 是可以打通资本其他投资领域的流量端 , 来为品牌集中的曝光 , 抢占消费市场流量 。
在这一点上 , “奶茶届的国王”博多 , 与喜茶、奈雪相比 , 没有一个网红招牌和稳定的流量加持 , 供应链又被后者腐蚀 , “王座”大有倾倒之势 。
不过 , 想要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 。
就在喜茶、奈雪爆红网络的时候 , 一个几乎要被大众遗忘的童年冷饮店“蜜雪冰城” , 开始做品牌转型 。
蜜雪冰城很机智地避开了喜茶和奈雪所占据的高端茶饮市场 , 并积极攻占下沉市场 。 “2元冰淇淋 , 4元柠檬水”成了蜜雪冰城的标志性引流爆款 。
2018年 , 蜜雪冰城还做了一个决定 , 与企业咨询公司华与华合作 , 打造了雪王IP 。 三年后 , 雪王IP和蜜雪冰城主题歌 , 完美地实现了一次“病毒式营销” , 证明了社交媒体不只属于高端品牌 , 廉价品牌也可以成为“网红” 。
奶茶界“拼多多”——蜜雪冰城的生存之道 , 让人想起了黄铮的一句话:
我们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 , 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 , 也会用9.9元买一箱苹果 , 我们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
谁在赚奶茶的钱?
回顾奶茶行业发展的20年 , 只靠加盟就能赚钱的大时代已经过去 。 当前这一行业里还能生存并盈利的玩家 , 无非是以下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