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生意不好做,良品铺子食恶果


贴牌生意不好做,良品铺子食恶果
文章图片
上市1年 , 良品铺子已来到“黄昏时刻” 。
在休闲零食行业 , 良品铺子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
好不容易上市成为国内高端零食第一股 , 却出道即巅峰 , 股价一路下跌 。 上市1年后 , 又惨遭资本抛弃 。
今年2月26日 , 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 , 持股11.67%的第三大股东高瓴资本及一致行动人因自身资金需求 , 将减持不超过6%持股 。
早期投资人高瓴资本的大幅减持 , 无疑成为了市场的风向标 。
对此 , 外界纷纷认为高瓴资本不再看好良品铺子 , 良品铺子要被高瓴资本''抛弃''了 。
高瓴减持、股价大跌 , 这究竟是资本没眼光 , 还是良品铺子不争气?为什么上市后的良品铺子 , 一直危机重重呢?伯虎财经试图解析 。
一家贴牌生意的广告公司?
2006年 , 杨红春在武汉开出第一家良品铺子时 , 立下“誓言” , 要把各地美味的零食汇聚在一家店铺 。
为此 , 他卖掉房子 , 耗时半年 , 花去20万路费 , 考察了180多家工厂 , 终于为这间21平米小店找齐了各类零食 。
由于当时赶上了休闲零食的风口 , 加上“先竖样板 , 再招加盟”的打法和OEM的模式(即良品铺子委托其他工厂生产 , 而自身只负责设计、营销) , 良品铺子从一家零食品类齐全的小店 , 快速成长为拥有2400多家门店、线上线下均衡布局的行业“头牌” 。
贴牌生意不好做,良品铺子食恶果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甚至2020年2月24日 , 良品铺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上市 , 彼时股价飙升至87元每股 。
然而风光上市的背后 , 相比其他零食企业 , 良品铺子其实更像是一家做着贴牌生意的广告公司 , 通过包装设计和市场投放来赚取商品差价 。
这一点从良品铺子在营销研发上的投入 , 也可见一二 。
不久前 , 良品铺子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 。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 , 良品铺子用于营销的销售费用增速凶猛 , 超过了营收 。
数据显示 , 良品铺子2021年第一季度的销售费用达到5.4亿元 , 同比增长38% , 占营收比例高达21% 。
相比之下 , 良品铺子2021年第一季度的总营收为25.7亿元 , 2020年第一季度为19.1亿元 , 同比增长36% 。
营销费用居高不下 , 良品铺子的研发投入却少得可怜 。
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 , 良品铺子研发投入0.34亿元 , 营收占比仅为0.4% 。
研发和营销的投入差距 , 可见上市后的良品铺子 , 依旧企图通过“广告贴牌+加盟收租”的方式发展 , 至于结果 , 我们也显而易见 。
走不出的高端焦虑
2019年 , 良品铺子正式提出“高端零食‘概念 , 并将“高端零食”定义为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 , 以期以高端零食战略引领行业升级 。
随后 , 以2500万元签下吴亦凡作为品牌代言人 , 为企业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
贴牌生意不好做,良品铺子食恶果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然而 , 其“高端零食”的人设 , 真的高端吗?
在代工厂和轻研发重营销的模式下 , 良品铺子所谓的高端路线 , 究其实质只是在“包装”上下功夫 , 而非产品本身的迭代 。 换言之 , 对良品铺子来说 , 相对于产品质量的“高端化” , 更在意或更能攫取投资者预期的是产品包装的“高端化” 。
在这种情况下 , 以高端零食为由 , 进而市场提价的良品铺子 , 消费者为其所支付的“溢价” , 并不是为产品本身买单 , 而是为其广告和包装所买单 。
当然 , 为了走高端路线 , 良品铺子尝到了“恶果” 。
良品铺子的渠道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线上渠道 , 主要为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另外一个是线下门店 。
据良品铺子的财报显示 , 线下门店的业绩并不理想 , 2020年这一年关店总数比开店总数的一半还多 , 其直营店也多为关闭或转成加盟店 。
在线上渠道上 , 由于线上平台流量贵 , 毛利低 , 产品同质化严重 , 品牌定位高端的良品铺子 , 在线上消费者选择中并没有产生差异化的优势 , 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 。
最可怕的是 , 想要走高端路线的良品铺子 , 不仅消费者不买账 , 还“腹背受敌” 。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 , 良品铺子不仅受到了全品类零食品牌的“狙击” , 一些细分零食品牌也对其造成了新的威胁 。
元气森林、王饱饱、钟薛高、三顿半等零食品牌深耕软饮、麦片、雪糕、咖啡等单一品类 , 在零食的垂直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 抢占着消费者高端零食的心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