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围绕价值规律来分析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固然做到了综合|之前执行的财政补贴与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哪些缺陷呢?( 二 )


应当强调 , 财政补贴既然为弥补缺陷的手段 , 在政府的经济政策系列中 , 就只能居于辅助性的和用于应急的地位 , 社会不能依赖它去实现自己的主要经济和社会目标 。 这一论断的引申意义是:如果国民经济的运行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过大 , 以至于没有它 , 社会便很难有效地组织生产、流通和消费 , 那就说明 , 既有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无助于实现社会的基本目标 , 对其进行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 协调国家、企业、个人利益关系的财政补贴
以上各节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的 。 这就是说 , 当说到财政补贴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时 , 当说到财政补贴可以利用、限制或违背价值规律时 , 当说到任何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缺陷、财政补贴能够弥补这些缺陷时 , 本章提出的都是一些可以根据事实加以检验的命题 。 但是 , 说以上分析主要是实证的 , 便意味着其中业已包含了规范的分析 , 尽管并不占主导地位 。
引言围绕价值规律来分析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固然做到了综合|之前执行的财政补贴与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哪些缺陷呢?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提出“财政补贴合理性”的论题 , 本身就已包含了规范的因素 , 因为补贴合理与否 , 在很大程度上实在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经济学既应有实证分析 , 也应有规范分析 。 而且 , 在笔者看来 , 规范分析应是全部经济分析的归宿 。 这是因为 , 经济范畴所反映的 , 无非就是人们独自地或有形无形结成群体所从事的一种活动;作为分析的结果 , 应当对这种活动有一个合理不合理、符合不符合人们的利益的判断 。 财政补贴尤其如此 , 因为这项政策活动的实质是将一部分人的收入无偿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去用 , 对这一政策活动的合理性理应有充分的说明 。
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 。 利益总是指经济主体的利益 。 可以概括地将经济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大方面 , 因而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 。 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 早在1920年 , 庇古就曾探讨过私人(企业和个人)活动的结果同社会作为一个总体的活动结果的不一致问题 , 并将这种不一致概括为边际私人纯产值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 。
引言围绕价值规律来分析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固然做到了综合|之前执行的财政补贴与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哪些缺陷呢?
文章图片
他指出 , 产生这一背离的原因不外三条:(1)某些耐久性生产设备的使用权与所有权不相一致 。 例如土地 , 其所有者是地主 , 经营者(使用者)则是租地农场主 。 在承租期间 , 租地农场主一般不可能花费大量投资去改良土地 , 相反 , 从自身利益考虑 , 他们只会过度地使用土地 , 而过度使用土地意味着对经济资源的浪费和损害 。 在这里 , 出现了边际私人纯产值(对租地农场主)和边际社会纯产值(对社会)的背离 。 (2)存在着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 (3)存在着厂商收益或成本变动趋势的差异 。 如果厂商成本递减 , 按边际成本确定供给价格 , 社会将从这递减的供给价格中获益 , 此时 , 厂商这项经济活动创造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反之 , 如果厂商边际成本递增 , 按边际成本确定供给价格 , 社会将由这递增的供给价格受损 。 结语
在这里 , 庇古实际上谈的是私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矛盾问题 。 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 , 大体上都遵循这条路子 。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献中 , 关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关系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 。 早一点的理论认为 , 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完全一致的 , 因而不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目标和行为的冲突 。 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的深入 , 上述高度理想化的观点逐渐被抛弃 。 取而代之的观点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 三大经济主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 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 , 因此 , 三大经济主体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基本一致条件下的差异 。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更实际地看待三大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献已经明确地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 以及协调、处理这一矛盾的问题列为重要的课题 。
参考资料:
《财政补贴经济分析》
引言围绕价值规律来分析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固然做到了综合|之前执行的财政补贴与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哪些缺陷呢?】来源:赵成财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