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36次主体评级上调 中诚信占比近四成或加剧“评级虚高”

【5月份36次主体评级上调 中诚信占比近四成或加剧“评级虚高”】五月 , 众评级机构纷纷集中上调企业主体的信用级别 。 “评级虚高”现象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 这将破坏评级行业公信力 , 削弱其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功能定位 。 这也意味着 , 债券投资者用来识别风险的评级报告 , 最终能否把握好风险关值得深思 。
5月份36次主体评级上调 中诚信占比近四成或加剧“评级虚高”
文章图片
《投资者网》孙先锋
新一轮的评级“通胀”来袭?
6月8日 , Wind资讯最新数据显示 , 今年5月份已有36次评级出现上调 , 其中 , 有29次评级上调出自中诚信国际(下称“中诚信”)等三家评级机构 , 中诚信以上调13次评级的数量 , 稳居当月榜首 。
“企业主体评级被大范围上调 , 一方面是受货币政策宽松影响 , 市场流动性改善;另一方面评级行业竞争激烈 , 不排个别评级机构通过上调评级手段来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 ”一位评级业内人士指出 , “个别评级机构上调评级的行为 , 势必会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 , 最终导致债市的高级别评级如‘洪水’般泛滥” 。
这意味着 , 上调评级成为行业间的竞争手段后 , 债券投资者用来识别风险的评级报告 , 最终能否把握好风险关值深思 。 从历史经验来看 , 大规模评级上调通常伴随着债券违约潮 , 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 。
中诚信领衔评级上调
事实上 , 企业主体评级上调的背后 ,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 。 中诚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下称“新世纪”)、联合资信评估(下称“联合资信”)和联合信用评级(下称“联合信用”)等公司表现较为活跃 , 成为近期这波“上调潮”中的主角 。
Wind资讯统计,今年5月份 , 有36次评级出现上调 。 其中 , 中诚信拔得头筹 , 上调13次 , 占比36%;联合紧随其后 , 上调9次(联合资信与联合信用合计) , 占比25%;新世纪位列第三 , 上调7次 , 占比19.44% 。 相比之下 , 东方金诚上调2家 , 为当月行业内上调评级最少的机构之一 。
5月份36次主体评级上调 中诚信占比近四成或加剧“评级虚高”
文章图片
上述评级机构一个月内集中上调评级的现象 , 不仅引发市场关注 , 还让原本就“评级虚高”的情况更加为人诟病 。
北京一国有大型银行债券研究分析师表示 , 从市场流动性角度看 , 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被上调的原因 , 一是企业的基本面向好 , 盈利能力提升 , 现金流改善;二是 , 国家为应对疫情影响 , 货币职能部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的同时 , 下调了利率和准备金 , 导致市场流动性宽俗 , 从而降低了企业违约的概率 , 所以评级被上调 。
不过 , 在市场流动性和企业基本面好转的背景下 , 发债企业对高级别评级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 这就无形中助推了评级机构间用上调评级来迎合企业 。
“目前企业在信用评级中话语权正在变大 。 打个比方 , 两家评级机构分别给一家企业的信用评级为AA+和AA , 企业自然会选择高评级机构 。 ”上述评级内业人士称 , “你要是给得太低了 , 企业肯定不会用你的 。 所以上调评级既能抢到客户 , 又能巩固市场占有率 。 ”
在他看来 , 当前评级“通胀”的主要原因 , 是企业对高级别评级的诉求增加 , 导致市场上大多数的评级为AA级以上 , 为无形中增加了高评级的供应量 , 就有了评级“通胀”的这一说法 。 “企业追求高评级的诉求也不难理解 , 评级高了之后发债成本将会降低 。 ”
数据显示 , 目前AA级(含AA)以上的公司债发债平均成本约为4.2%左右 , AA级以下的则超过7% 。 5月份36家上调的主体评级中 , 几乎全部是AA+和AAA级 , 仅有两家AA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