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演员黄艳艳:梅开“春信至”踏伞“艳归来”

来源:台海网
上周 , 莆仙戏演员黄艳艳喜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这是该剧种时隔近20年后再度盛开“梅花” , 更是福建戏剧界连续十届荣膺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梅开“春信至”踏伞“艳归来”
莆仙戏演员黄艳艳:梅开“春信至”踏伞“艳归来”
文章图片
黄艳艳(左)、吴清华分饰王慧兰、陈时中
台海网5月25日讯据福建日报报道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这 , 就是莆仙戏的家底 。 作为我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 , 莆仙戏传承近千年 ,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如今 , 莆仙戏的演出在兴化方言区依然活跃 。
《踏伞行》由莆田籍当代著名剧作家、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周长赋编剧 , 著名导演徐春兰执导 , 黄艳艳、吴清华两位一级演员主演 , 是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近年来创排的一部匠心之作 , 在第7届福建艺术节、第16届中国戏剧节等重要文化活动中广受好评 , 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剧目 , 被誉为“传统剧目改编的典范之作” 。
5月21日 , 凭借在莆仙戏《踏伞行》中的出色表现 , 莆仙戏国家一级演员黄艳艳在江苏南京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福建由此十届蝉联这项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 。
在演出现场 , 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悦耳绕梁的戏曲旋律、古朴唯美的舞台设计和典雅灵动的艺术呈现 , 都让观众陶醉其间、回甘绵远 。 “在江苏的莆田乡亲和戏迷很热情 , 赠送了几十个花篮 , 还来了不少大学生观众 , 让我有了主场的感觉 。 ”黄艳艳说 。
舞台梦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入了心
黄艳艳出生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 , 这里每年都会演上几十场莆仙戏 , 她从小就是个戏迷 , 每次都趴在戏台边痴痴地看 , 陶醉其中 。
“十二岁那年的正月十四 , 村里集资请当地最好的莆仙戏戏班来演出 , 我溜进演员的化妆间 , 越看越好奇 , 越看越着迷 。 ”她说 , 莆仙戏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入了心 。
2000年 , 黄艳艳从艺校毕业 。 那年 , 莆仙戏旦角王少媛凭借在《叶李娘》中的精彩发挥 , 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 这是莆仙戏第一朵“梅花” 。
“我第一次登台当主演 , 是下乡演出莆仙戏知名剧作家姚清水老师的戏《巧团圆》 。 只记得台下黑压压的都是人 , 自己很紧张 , 脑袋都是蒙的状态 。 所幸 , 有师傅们鼓励 , 慢慢增添了自信 。 ”黄艳艳回忆说 , 那时一年要演出超过300天 , 一天两场 , 她几乎场场不落 。
最初的几年业务戏时光 , 黄艳艳一直在摸爬滚打 , 老师傅们的塑造、鞭策和教诲 , 慢慢让她对戏曲有了更深的认识 。
“师傅们太好了 , 他们对戏的敬重态度很值得学习 。 吴镇勋师傅主要负责排戏 , 黄宝珍师傅唱腔了得 , 正旦表演艺术家王国金师傅在舞台上美极了 , 陈先镐师傅注重人物分析 , 跨行当的祁玉卿师傅则很有导演思维 。 ”黄艳艳感叹道 。
2003年 , 莆仙戏《江上行》开排 , 黄艳艳扮演女主角刘宜春 , 这次经历让她眼界大开 。
“《江上行》是我第一次参加省戏剧会演 。 整个排练的过程、节奏、人员组成、团队配合等 , 跟平时排业务戏完全不同 。 像我这样只知埋头演出的人 , 明白了戏原来还可以这样排 。 ”她说 。
省戏剧会演之后 , 《江上行》代表福建省参加中国艺术节 , 获得第十一届文华奖新剧目奖 。 可在当时 , 该剧争议较大 。
“争议的焦点在于 , 莆仙戏的剧种个性 , 在新的艺术手法中是否被削弱了 。 ”黄艳艳认为 , 现在回过头看 , 当时迈出那一步十分珍贵 。 在她看来 , 莆仙戏的传统与创新之间 , 似乎一直有着巨大的矛盾 。 “越古老的剧种 , 面对革新越会感到阵痛 。 ”如何实现“拟古而不固步自封 , 创新而不妄自菲薄” , 是摆在所有莆仙戏人面前的一道题 。
莆仙戏演员黄艳艳:梅开“春信至”踏伞“艳归来”
文章图片
领奖台上的黄艳艳
像珍视出土文物一样深爱莆仙戏
后来 , 黄艳艳陆续在莆仙戏《状元与乞丐》《江梅妃》《海神妈祖》《目连救母》等剧目中担任主角 , 对人物的驾驭愈发成熟 。
在《踏伞行》中 , 她饰演的王慧兰唱腔和表演别开生面 。 无论是与生角的对唱、轮唱 , 还是单独的唱段 , 她都处理得气息平稳、声音饱满、情韵生动 , 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 。
其实 , 黄艳艳坦言 , 在梅花奖竞演现场多少还是有些紧张 , 心是热的 , 手却是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