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课间休息时间 , 学生们涌出教室到操场活动(于楚众摄)
他尝试过“订单班”培养模式 , 按照企业用工的需求进行招生和培养 , 成绩合格的学生毕业后按照签订的订单 , 直接进入企业或工厂工作 。 他也推荐学生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深造 , 这让他想起当年在北大的时光 。 “既能省钱还能读书 , 多好!”也有企业跳过大专院校 , 直接找到张俊成 , 预定他的学生大专毕业后去公司工作 。 为此 , 张俊成只需要找到一条固定的路径 , 让同一批人考同一个大专 , 再进入同一家企业 。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养成系” 。 从进入学校那天起 , 学生们的培养费用都不需要自己承担 , 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进工厂” 。 对张俊成来说 , 这解决了他最大的心事:“培养他们有一技之长 , 能找份谋生的工作 。 ”然而 , 这也框定了学生们未来在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位置 。
2011年以后 , 我国由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 ,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下降 , 农民工供不应求 。 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改变 。 张俊成说:“以前是咱们求别人 , 现在是别人求咱!”
3月的北京之行 , 张俊成对那家做传感器的工厂感到满意 , 他签下协议 , 等到4月 , 就能输送一批机电专业的学生前往那里 , 他也会派老师跟着一起去工厂 。 不过 , 虽然一条稳定的路铺就在前方 , 但也有不少新一代的年轻人想自己寻找出路 。 这是校长张俊成的新难题
。 庞鸿波是2016级机电专业的学生 , 一年级时他去成都一家笔记本电脑厂实习 , 日常工作是将组装电脑的零件配齐 , 交给流水线工人 , “就是比流水线工人还要低端的工种” 。 职校毕业后 , 他既没有继续升学念大专 , 也没有按照学校的就业安排 , 去那家工厂工作 , 他在一家装修设计公司从底层做起 , 三年后成了公司的骨干 。
刘剑波记得 , 二年级时他去山东潍坊的一家大型电子厂实习 。 有一天 , 他上夜班出来遇上阴天 , 早上7点 , 天空灰蒙蒙一片 , 他突然感到迷茫:“我到底上的是夜班还是白班?”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工厂食堂吃饭 , 往回走的路上 , 只有他一个人 , 那一刻 , 他暗下决心:“这辈子再也不来这种鬼地方了 。 ”
- 哀牢山4名调查人员遇难专家:不明气体中毒“28年前死了几十人”
- 138年前抓的“野人女孩”,最后下场如何?临死说的话充满心酸
- 简直了!西方人不了解东方文化?看看80多年前这部电影
- 数字看通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亮点多
- 人类结局已注定?爱因斯坦百年前十大预言,最后一个预言世界存亡
- 中国在太空拍摄的第一张月面图像,早在几万年前远古人已经画出!
- 1万多年前的洞穴壁画:地球可能被精心设计过?
- 喜马拉雅发现15万年前外星人留言:果实成熟时,我们将再度归来!
- 人类在3亿年前真的是一条鱼吗?我们手指上留下的证据或许能证明
- 天润乳业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