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元朝开始出现用“大人”称呼官员的叫法
宋以后才开始逐渐出现称官员为“大人”的用例 。如元人高则诚《琵琶记》 , 蔡状元呼黄门为大人 , 则元时达官贵人已有大人之称 。
明尹直《謇斋琐碎录》 , 吴与弼以处士征至京 , 每见士大夫则称大人 。
又《涌幢小品》载 , 徐晞以胥吏起家 , 仕至尚书 , 某日还乡 , 郡守率诸生迎之 , 诸生以徐晞非生员出身 , 颇无敬意 , 徐晞出一对联曰:“劈破石榴 , 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不能对 。徐晞对下联为:“咬开银杏 , 白衣里一个大人 。”
王世贞《觚不觚录》载 , 三司见总督称“老先生” , 见巡按称“先生大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游记》中 , 唐僧一行途经诸国城门 , 皆称门使为“大人” 。
可见至明朝时 , 以“大人”为官员之称已逐渐出现 。
清朝之后的用例就更多了 , 举不胜举 , 从略 。
“大人”的用法 , 初始含义是指父母长辈 , 汉代以来演化为对近侍(宦官)也称大人(因太监没有后嗣 , 官员往往尊专权的宦官为父 , 以示讨好) , 后来进一步扩大 , 变成京朝官皆可称“大人” , 原因可能是唐末宦官专权 , 常兼任朝廷显要官职 , 后逐渐变成某些与当权宦官地位相当的极显贵之人也称“大人” 。京官称大人 , 因而京官出使镇守地方者 , 亦以大人称之 。如总督、巡按等 , 常带都御史、尚书、侍郎衔 , 故称“先生大人” 。因而遂为贵官之隆称 。
另一方面 , 也可能是元朝时沿用汉代以来称呼少数民族首领酋长的“大人”这一叫法 , 开始出现用“大人”称呼官员 。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 称官员为“大人”的叫法才渐渐普遍 。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还补充说:“此又近日京官外官位高者 , 皆称大人之所自也 。则唐以后称贵官为大人者 , 乃从旁指目之词 , 而非见面相呼也 。见面称大人 , 则始于元、明耳 。”
又据《清稗类钞·称谓类·大人》载:“大人之称 , 始于雍正初 , 然唯督抚有之 。嘉、道以降 , 京官四品以上 , 外官司道以上 , 无不称大人 。翰林开坊 , 六品亦大人 。”这就直接指明了“大人”之称始于清雍正时 , 但是仅指总督、巡抚等“贵官” 。嘉庆、道光后扩大至京官四品以上以及地方官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 , 翰林升任詹事府职务六品以上的也可以称“大人” , 但此时指称对象仍然是有限定范围的 , 而且范围不大 。
以上材料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 但还是可以归纳出几点结论:
第一点 , 以“大人”称官员是元明清时期的用法 , 在唐宋及以前 , “大人”主要用于称呼父母叔伯等长辈 , 一般是不会将官员称为“大人”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点 , 按赵翼的说法 , 明清时期称官员为“大人” , 已较为普遍 , 但在《清史稿》中 , 仍难见此种用法 , 《清史稿》中“大人”这一称谓用得很少 , 用的亦多是称父母 , 如《侯方域传》 , 侯方域对其父亲侯恂说:“大人受诏讨贼”云云 , 是称其父 。所以 , 我估计 , 称官员为“大人” , 应是日常口语 , 而较少用于正式、书面场合 。
第三点 , “大人”是元明清时期对“位高者”“贵官”的称呼 , 不是对所有官员的称呼 。现在的影视剧中对县令等基层干部也一概称为“大人” , 可以肯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品书香,青岛63中举办首届“虎山文坛”名著阅读竞赛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
- 古代人可以对圣旨造假吗?答案当然是不行,这第一个字就造不出来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