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风华
文章插图
满族不少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形成的。满族人供俸“妈妈口袋”、举行“开锁”仪式,就是一种特有风俗。在满族人中,“妈妈口袋”依然存在,但“开锁”仪式已很少有人举行了。
“妈妈”一词,兼有对老年女性的敬称,通常称为“老妈妈”。而在满族风俗中则成为专用词。这与祖先信俸诸神“妈妈”相合。与母系社会发展相关。在黑龙江省拉林一带地方所供俸,柳树“老妈妈”称“佛头妈妈”。“佛头”是满语“佛叨浩”的同音异写,按满语,“佛叨浩”为柳树在满族中被视为吉祥物。所以“佛头妈妈”就成为吉祥的女神。各姓氏的“妈妈”自然就是氏族的缔造者,并做为偶像来崇拜。
“锁”亦解为“索”,其形制构造是似锁亦索。前者是有关锁牢固之意,后者不仅仅有索缚之意且有线索相联不断之意,同时也起结记辈分、人员数目的作用。因之引申为本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连绵百世的祝愿。
文章插图
“妈妈口袋”有着独特的形制结构。“妈妈口袋”对族外人来说,似乎很神秘,其实不然。据五常县营城子满族乡赫舍哩氏家族所保存的“妈妈口袋”实物考查,其形制是:外型高约60公分,宽约30公分的黄色布袋,呈袋状,内装长约10米左右,用青(黑)、兰、白三色的棉线绞成的线索数条,称“索线”。又以同样颜色的棉线,长约20—30公分,一端系二锁,另一端系“索线”按辈分依次悬垂其上,但忌赤色,这即是“妈妈口袋”里的秘密。而很重要一点是,“妈妈口袋”的供俸与设置,不是以各家各户为单位,一般地是一个家族一个,如果家族庞大,分支也多,按上层最早的分支平行设置。“妈妈口袋”内既有亡故先人,也有生活中人,按“锁”记数。
“开锁”的仪式及其活动是很讲究规矩的。大凡姑娘(格格)出嫁(出阁),都要举行“开锁礼”。还有男子“戴锁礼”,男子“开锁礼”,娶媳妇“添补丁礼”。这四种形式,均属祭祀的礼仪范畴。而其中最隆重的要算姑娘出嫁的“开锁礼”了,必须单独举行。一经载入谱书的礼仪,即视为族规家法,也可以说是“家族宪法”,对全族人均有很大的约束力。凡族人均不得有冒渎行为。
文章插图
姑娘出嫁“开锁”礼。姑娘出嫁前(订婚待嫁的姑娘)须择吉日“开锁”。这时待嫁姑娘是中心人物,主人公,所以这位姑娘必须很早就得到祖宅待候,最晚也得在开锁猪送到之前。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都在祖宅进行。而且“老妈妈”就供俸在祖宅的西墙上方,哪怕这家很穷,也需这样办。举行仪式前,就要做好一切准备。而这些准备工作,都要遵守先例,仪式的程序亦是固定的,不得有丝毫紊乱,所以既严肃又充满欢乐、团圆、喜庆的气氛。
仪式的准备。首先是择订吉日,由族长(无族长时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者)通知全族,其次是全族人都要清扫除尘,沐浴更衣,尤其待嫁姑娘必需沐浴更衣,祖宅要彻底清扫,地上要铺上新席,最后是准备祭品,祭祀主要是宰牲祭。因此,姑娘的婆家必需给送一口“开锁猪”,这口猪就是专为姑娘“开锁”所用。要求也很严格,必需是全黑无一根异毛的黑色。此外,还要备小黄米三升,栗色小豆一升,黄条香四股,白纸三张,青、兰、白色线三两,黄米酒一坛。这些物品备齐后待用。然后就是由指定的“请柳人”去请(砍来)柳枝一株,请时不准言笑,埋在房门东侧,把用白纸剪好的二十一条纸用青、兰、白三色线栓挂于柳枝上。至此,准备工作就绪,等待仪式的开始。
- 乾隆与满族喇嘛寺院
- 为什么清朝满族女子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而汉族只有一对呢
- 情商是什么,陪你掌握情商智商的真实含意,及其如何去做一个高情
- 满族的游艺文化
- 书法字画|什么样的满族人住的地方才能叫“王府”
- 李中华:中国哲学的近代调适及其局限
- 水浒传唯一不配当天罡星的好汉,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 对话满族玛虎古戏传承人陆德华先生
- 市文旅局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时代价值”专题讲座
- 满族文化:清朝女子服饰看上去为何臃肿又肥宽,毫无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