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酥、绵、香、甜的大顺斋糖火烧 , 是北京的美食 , 餐桌上的至味 , 是与烧鲇鱼、酱豆腐并称的“通州三宝” 。 今天 , 在年过花甲的第17代传承人刘志国手中又成为了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售货员到厂长 , 从面对经营困难 , 濒临失传……大运河边 , 近半个世纪的守护 , 刘志国坚守着300多年的传承 , 也让一段非遗故事不再只是江湖上的传说 。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制作——

小小糖火烧要20多道工序

通州芙蓉东路边 , 一座上世纪70年的老厂房里 , 就藏着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大顺斋” 。

走进空旷的生产车间 , 伴随着面点的甜香和隆隆地机器声 , 几位老师傅围在长长的案板四周 , 熟练地捏着一只只糖火烧 。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找刘志国吗 , 我们老厂长 , 就是这位……”顺着一位师傅手指的方向 , 一位花甲老人站起来 , 还揪着一块白面放在手心里 , 把馅包于面团里三转一提摞 , 精制的糖火烧就成形了 。

“这行话叫‘抹山子’ 。 一般44克一个 , 一斤12个 , 成型要圆 , 分量要准确 。 一会儿 , 先用高温抢脸 , 一两分钟后才能进行烤制 。 ”刘志国边说边团 , 团好的面团被均匀地码入烤盘 。

“可别看这小小的糖火烧 , 要想让老百姓咬一口 , 忘不掉它 , 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 ”放下面团儿 , 刘志国掰开一个刚烤好的火烧 , 一层层的 。

“做这火烧 , 可讲究了 。 5斤面要配芝麻酱﹑红糖﹑桂花﹑香油等100斤的料 , 前前后后20多道工序 , 但要达到酥﹑绵﹑香﹑甜的独特风味 , 关键在于调和 , 就是老师傅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完美 。 ”刘志国悄悄地透露 , 原材料选用和粗加工也很关键 。 就说用的红糖吧!只能选11月份生产的 , 因为秋天的甘蔗营养成分丰富 , 口感最好 。 还有芝麻酱的磨制、炒制 , 每一个手法都是绝活 。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趁热尝尝 。 ”说着 , 刘志国递过一个火烧 , 咬上一口 , 真是又香又酥 。

“这还不最好吃的时候 , 老北京吃糖火烧 , 不是趁热 , 要等凉透了 , 搁在罐子里闷一宿 , 第二天吃才叫香呢 。 ”刘志国说 。

守护——

抠门厂长让舌尖上非遗走出国门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