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三 )

7万字讲述大顺斋300年金字招牌

知道大顺斋的老百姓越来越多 , 老顾客门尝鲜的同时 , 一个小问题却把刘志国问住了:糖火烧到底是在南京诞生的还是在通州?

干了10多年老字号“掌门人”的刘志国心慌了一下 。 他埋头扎在的旧书堆里 , 一点一点地查资料 。

“1637年的一天 , 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古镇通州 , 迎来了一只只运粮漕船 , 其中一只船上走下一家人 , 打头的便是一家之主刘大顺 , 这个来自南京上元的回民商贩 , 看中了这里的繁华 , 便落下脚来 。 刚到通州刘大顺一家人有些水土不服 , 出现了腹泻 , 于是他们便将自带的麻酱、红糖合在一起做火烧吃 , 用于温肚止腹泻之用 , 在制作时还添加了桂花之类的佐料 , 制作出来的火烧味道格外香甜 , 于是糖火烧诞生了……后来刘大顺在通州城内买下了两间门脸房 , 取名‘大顺斋’ 。 至乾隆年间 , 生意渐旺 , 又至回民胡同买下五间门脸 , 两间为店 , 三间当作坊 , 经营糖火烧和南派糕点……”如今 , 在通州大顺斋直营店里一面墙的图文展示了大顺斋的历史 。


「大顺斋」大运河边“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传承

“别看写出来才不到300个字儿 , 我可是跑了一年多 。 泡在博物馆资料室查资料 , 还专门到南京走街串巷 , 拜访几个古稀之年的老手艺人 。 ”刘志国最终发现 , 在南京没有人知道糖火烧这个东西 , 进一步佐证它诞生于通州 , 也让这一切印在了每一位北京人的脑海中 。

那么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配方能不能重现当年的味道?用什么样的红糖和麻酱能够做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糖火烧?这一系列的问题充斥着这位管理者的脑袋 。 “我要把这些搞清楚 , 传承绝不是撅着尾巴干 , 固本和传承一样重要!”刘志国认为 , 每个时代的经营策略都会变 , 配方甚至会因人们的口味变化而不断调整 , 而不变的是这道小吃背后的文化 。

为了让后人也能够守住大顺斋这块300年的金字招牌 , 刘志国将大顺斋的历史渊源、经营特点、制作工艺和配方等都记录了下来 , 由儿媳整理共有7万字 。

在刘志国的带领下 ,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术也于2009年被批准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6年底入选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 正式成为通州区的一张名片 。

刘志国还透露 , 大顺斋的糖火烧之所以难得 , 是它用植物油做出了比动物油做的还要好吃的糕点 , 并且多年来严守规矩 , 得到了好口碑 。 “做食品 , 尤其舌尖上的非遗食品 , 要把自己融入其中 , 小心翼翼 , 精耕细作 , 要用信仰去做 , 要对这个民族负责 。 ”刘志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