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志不在学术”,不等同于可以突破学术的底线。在学术不端问题频发的现况下,社会各界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同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2020年11月,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明星洪真英硕士论文《通过韩流看文化内容产业动向的研究》涉嫌抄袭,重复率高达74%。12月23日,洪真英被认定论文抄袭,硕士和博士学位均被取消。洪真英的遭遇成为2020年全年学术不端事件的尾声,一时间,“韩国翟天临”的名号被放在她的名字前。和与她有着相似经历的翟天临一样,同样引发了许多人愤怒和批评的洪真英也成为了这个时代“学术打假”的一个注脚。在一个生活节奏加速、社会竞争日益“内卷”的时代,象征着“冷板凳”的学术不断遭遇冷落与冲击。但人们对此的担忧、愤慨与相应的回应,也恰恰证明了学术所象征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与造假行为依旧如方枘圆凿,是世间最势不两立的存在。
02 转型中的学术评价体系
2020年,学术评价体系正在面临一场改革。
过去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积极推进量化考核,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根据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把学者的研究成果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并将这些数字与学者的切身利益挂钩。自然科学界的“SCI崇拜”、人文社科学界的“唯论文”现象可谓积弊已久。
文章插图
市面上面对SCI发文需求产生的种种“指南”
今年2月下旬,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旨在纠正当前SCI论文相关指标存在片面、过度和扭曲使用的现象。其中列举一系列相应的纠偏举措,例如:加大发表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的要求、降低 SCI 和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标准中的地位、收紧论文发表费用、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不将 SCI 论文指标作为招聘和毕业的前置条件。
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并未就此停步。如果说2月份的《意见》更多地影响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近日又把改革方向对准了人文社科领域。12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文章插图
Springer出版集团在2015年撤稿64篇,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
这两份《意见》代表了今年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大趋势,也在学术圈内外引起了一场大地震。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为此叫好,直言“早该打破SCI崇拜了”“SCI害人不浅”。但不少硕博士生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评价标准改变之后,毕业会不会变得更困难了?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后,学生想要毕业,导师却想追求代表作,如何平衡之间的矛盾?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心情更为复杂,一旦SCI论文指标权重下降,如何保障职称评定、人员聘用评价中的公正性?如果过去的评价标准因为不合理而被破除,新的标准又如何“立”起来呢?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指出,教授同行顾虑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学术界的同行评价制度还远未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失去了SCI这个相对硬性的指标,最后就可能会出现人情泛滥的现象。“新的标准必须是硬杠杆,而不是所谓的院系全体教师投票决定,或者由外省外部同行专家来进行评定。”
- 《史记》中揭露人性本质的10句话,不得不服!
- 2020年精品钱币成交参考价格
- 2020年“舞动春城”广场舞大赛圆满落幕 8组优秀节目展新时代风采
- 貌美千金逃至深山生活30多年,临死前被人发现,一本日记揭露身份
- 春夏秋冬——诗意醇厚的唐宋四季
- 2020年掌阅获奖作品推荐
-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武山县2020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进行考核
- 音乐声中辞旧岁迎新年
- “焕新大秀”火爆上演,1月9日给你好看
- 传承创新,重扬平定砂器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