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西方文化的当道,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人功利主义的一个觉醒和爆发,尤其是在经过将近百年的屈辱和痛苦挣扎后,人们抛弃了光鲜亮丽的伦理道德外衣,只希望能够穿上“民主”“科学”的甲胄,积极的走进丛林,与西方社会一决雌雄。梁漱溟先生也看到了这种迫切想要走向强大的功利心,他知道中国人压抑了千年的支配欲望正在被西方的现实主义成果快速激发。一个民族在选择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的路上出现了动摇。作为儒家文化的坚定拥护者,他肯定是不希望这种流传千年的信仰突然崩塌。所以他想在西方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文章插图
中国崇尚道德,信奉精神生活,感性色彩更为浓重。西方社会追逐功利,但是也没抛弃直觉的情趣。近代战争的碰撞分出了胜负,理性人战胜了感性人,功利战胜了非功利。从此,我们那种道德上的骄傲荡然无存,反而成了不思进取的阻碍。梁漱溟先生觉得应该学习一些西方的功利和实用主义,比如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教育方式。但是他没有陷入狭隘的中西方文化优劣探讨的死胡同,在他眼中,中国文化不能崩塌,西方实用的功利也不能不学。尤其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他觉得应该做实事,应该脚踏实地。
文章插图
换言之,梁漱溟先生所认同的一些西方偏向功利的文化其实类似于一种积极的儒家入世思想。这种思想其实并不陌生,因为这就有点像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技术的移植,而是思想上的移植。本质上来说,梁先生还是偏向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只不过是需要改造,需要渐渐容纳一些西方文化的儒家思想文化。他一方面说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但另一方面又重新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态度,不是抛弃而是革新。他还提到“西方文化者求生存竞争之文化,其宗旨在征服自然,争取支配。中国文化者淑身善世之文化,其宗旨在明明德于天下”这种观点其实多多少少暗含了一些“东方人的人生态度比西方向前争逐的态度要更完善,更深刻”。
文章插图
他还认为儒家的精神态度是能够让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具有西方功利文化所不具备的普遍的永久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可以拯救西方人在功利竞争中的精神生活上的苦恼和烦闷。在观察了西洋、中国、印度文化的“色彩”,“风气”,“趋向”后,他指出了三种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西方人肯定现实社会,而向前逐求;中国人肯定现实社会而融融自得,且以向前逐求为戒;印度人则否定现实生活而要求脱去此世界,取消此生命。当然这只是梁漱溟先生的一个大概印象,他自己也承认会有许多的例外。不过这的确是给了我们对文化走向和个人发展的一个思考。
文章插图
在分析完这三种文化之后,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偏向功利的文化解决的其实只是人类所面临的低层次问题,也即是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西方化胜利之后所需要面对的。从这种角度来讲,在精神境界上,我们的儒家文化是要高于西方文化的。但是这并不能用来说明西方的功利不好,因为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由阶段。我们不能在饭还没吃饱,衣还没穿暖的时候就去讲兼济苍生,泽福万民。就如《史记》中所说的那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新手写小说,收到编辑邀约,该不该给签约编辑“面子”?
- 《水浒传》中令神医安道全着魔的李巧奴该不该死?
- 金庸笔下黄衫女,会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么?应该不会
- 在中国存在了千年的祠堂,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该不该重建起来?
- 致全体漫迷的一封信自己所热爱的,切不可因功利而变质
- 韩国又开始争论,教科书该不该用汉字?
- 该不该|南宋这位力主抗金北伐的宰相到底该不该打入《宋史》奸臣传?
- 朱瞻基|朱高煦为何被朱瞻基活活烤死?做人最不该有的三大缺点,他占全了
- 古代|荐读裘锡圭发现自己文章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 云澈会|逆天邪神云澈杀灰烬龙神应该有目的,震慑是其一,发难才是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