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被公众多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究竟要不要走向功利呢?我们可以从被称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得出大概的答案:不必太过抗拒,不要过分追求。又或者说,梁先生是在告诉我们以中庸之道追求功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追求功利。从儒家与墨家的不同处世观点中,也从“仁”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中国人所共有的且与其他民族差异较大的一个态度,即是“不计较利害”。这是一座道德上的高峰,但是却在特定的时代里成为了西方功利文化的旅游景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儒家思想的维护与发展问题上,梁漱溟先生是站在陆、王心学一派的。他本人提出了要用“锐敏的直觉”以发挥孔子的仁和王阳明的良知。根植于陆王心学的熏陶,梁漱溟先生本人是不怎么注重功利的,这与他在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基于这样的观点,梁先生也成为了当时一些坚定的西方思想拥戴者的攻击对象。所谓“锐敏的直觉”便是用心做事,不过于重视现实得失。不轻易算账,不轻易分出你我是非。遇到事情,先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把求得内心的心安放在第一位。作为个体,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儒家精神培养出来的不计功利的优秀代表。
文章插图
那么在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巨大差异的时候,梁漱溟先生又是怎么论述的呢?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观点大概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圈不重视功利,讲究的是道德意义,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圈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发源地,更重视现实追求,经济意义。但是这种区分又不是绝对的,只是权重上面有所偏差。这种东西方功利与非功利的差异从政治上也是有所表现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道和霸道的存在,在传统的政治框架里,王道所代表的是“光明正大”的正统思想,霸道所代表的则是“威权政治”的一面。相比于王道,霸道的功利主义表现相对更为强烈。
文章插图
因为儒家的推崇,不那么注重功利的王道千百年来一直是政治上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儒家文化的“仁”对王道又有着千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本就不多的功利主义在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里越发稀缺。所以几十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在物质上的追求几乎没有质的突破。在近代这种表现就更为强烈,对于新技术和新科学的发展,中国就显现的有些消极和抵触。而西方社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带着极其实用的功利心。也正是在这强烈的功利主义驱使下,西方社会才能在黑暗的血泊之中完成资本主义的积累。而这种原始积累在传统中国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含有做人的底线,这种底线不允许我们那么做,或者说我们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不会这么去做。
文章插图
到了新文化运动,国内掀起了学习西方思想的狂潮。“民主”和“科学”直接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顶礼膜拜的孔夫子成为众矢之的,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中庸和“仁”“礼”思想一夜之间成为了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在“全面西化”的滚滚浪潮下,梁漱溟先生深入地思考了中西方文化在对抗与冲突中该何去何从。他曾经发问“中国文化是否会被西方文化推翻?”在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但是在当时,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大问题。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成为了社会共识,许多人丧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文化不能实用,在一个逐利、生存的年代里,坚持所谓的仁义道德只会成为拥有更发达肌肉的西方社会的盘中餐,案上肉。
- 新手写小说,收到编辑邀约,该不该给签约编辑“面子”?
- 《水浒传》中令神医安道全着魔的李巧奴该不该死?
- 金庸笔下黄衫女,会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么?应该不会
- 在中国存在了千年的祠堂,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该不该重建起来?
- 致全体漫迷的一封信自己所热爱的,切不可因功利而变质
- 韩国又开始争论,教科书该不该用汉字?
- 该不该|南宋这位力主抗金北伐的宰相到底该不该打入《宋史》奸臣传?
- 朱瞻基|朱高煦为何被朱瞻基活活烤死?做人最不该有的三大缺点,他占全了
- 古代|荐读裘锡圭发现自己文章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 云澈会|逆天邪神云澈杀灰烬龙神应该有目的,震慑是其一,发难才是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