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与石峁,友谊的小船是怎么彻底翻的?( 二 )


陶寺与石峁先祖,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便分家了,以致两分支越走越疏远,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按照韩建业先生的分析,老虎山文化可以算做黄帝后裔的文化,石峁类型则是黄帝后裔戎狄化的文化,具体说有可能是北狄文化。而陶寺文化则是黄河中游地区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正宗的传人。
陶寺遗址经历了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条,指向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其中,陶寺文化晚期,除了陶寺晚期偏晚某段时间“昙花一现”式的政权复辟之外,长达100余年的长时段里,陶寺遗址总体上说被石峁集团统治,丧失了都城地位,陶寺邦国也不复存在。陶寺文化中期很可能是舜的都城,陶寺文化早期为尧都。
陶寺与石峁,友谊的小船是怎么彻底翻的?
文章插图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
陶寺文化早期王族墓地总计清理陶寺文化墓葬1309座,一类王墓6座,二类大贵族墓30座,皆为陶寺文化早期,三类中下层贵族墓葬149座,绝大部分也为陶寺文化早期,个别为陶寺文化中期。足见,所谓“尧”是陶寺文化早期王族的名称,也不仅只有一位君王成为尧。诚然,开国建都之君,以“尧”为名,因他在黄土塬上用夯土基础和土坯墙体,创建了一座都城,居功至伟,造名曰“尧”。
我们曾经分析,陶寺文化早期的主要文化母体,来自于晋南垣曲盆地,很可能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东关遗址为老家。陶寺邦国的开国之君“尧”,为何要从垣曲东关“老营”分裂出来?《尚书·尧典》上来便是对尧的功绩定性:“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没说尧立国之事。
《史记·五帝本纪》闪烁其词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不善(崩),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索隐》云:“古本作‘不著’,……俗本作‘不善’。不善谓微弱,不著犹不著明。卫宏云:‘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正义》引《帝王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帝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今定州唐县。
从《五帝本纪》这段文字解读来猜测,尧在垣曲“老营”,不满昏庸无能的兄长挚掌权,故分裂出来,另占山头。不论是事实上的负气出走还是美化成分封于唐,总之,尧是带领一众人,从垣曲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老营”出走了。垣曲盆地东为太行山系,西为吕梁山系,年轻气盛的尧有南北两个方向的出路。向南,越过中条山尾,可进入黄河谷地平原,即灵宝地区著名的铸鼎原等六大黄土塬,这里曾经是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区,有密集的仰韶文化遗址以及北阳平、西坡等中心聚落,集中了众多有关“黄帝”的传说与地名。
陶寺与石峁,友谊的小船是怎么彻底翻的?
文章插图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假如尧进入灵宝地区铸鼎原一带,便是回到先祖之地。然而,垣曲盆地北部的临汾盆地,则实际更具有吸引力,尧进入了号称为“唐”的临汾盆地。尧之所以选择向北出走,而不向南,北方定有仿佛一股“磁石”般的势力,在吸引他。现在我们明白了,这块巨大的磁石就是降临在秃尾河流域的石峁城址,一个戎狄化的、全新的、与中原传统非常不同却生机勃勃的商业文明中心和宗教中心。
年轻有为的尧,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必须吸纳更新的、外来的政治艺术、统治理念的滋养,彻底摆脱陈旧的政治谋略枷锁,做出自己的政治发明,并且发展自己的经济,奠定自己邦国的经济基础。尧只有同戎狄化的、具有对于传统黄河中游地区来说全新精神文化的石峁,进行“社会上层交流网”的交流,才能获得社会统治观念的营养,只有同从事边贸商品经济的石峁进行贸易,输出农产品和特殊石器产品,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在短期内迅速积累国家财富。这两条,乃是“尧德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