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日出版的“费孝通作品精选”中,《茧》一书,是近期发现的作者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为首次翻译出版。
文章插图
《茧》为费孝通英国留学期间所写
据介绍,《茧》一书对于理解费孝通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维度。这部20世纪30年代中期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长期被封存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才被发现并翻译成中文。
“对于费孝通的读者来说,精选集中的《茧》一书应该是非常大的惊喜,因为这是大家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本小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老师介绍说,《茧》是费孝通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创作的英文小说,由北大社会学系两位博士生翻译,由王铭铭教授修订。
“《茧》从未出版,译为中文后,仅约65000字。作为文学作品,它含有不少想象成分,却不完全是虚构之作。这部富有纪实内涵的小说,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图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老师介绍说。
开篇选在二战前夕的柏林
《茧》的开篇“通先生”在二战前夕的柏林,因“灯火管制”而百无聊赖,径自出门在康德大街的天津饭店就餐,巧遇自己读大学时的校友王婉秋。异国他乡遇故知,两人一晚不倦的闲聊与穿插其间的往事回忆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容。《茧》带有英式小品文特有的内敛和风趣,诸如“而现在,吃饭只是为了免于饥饿。生活规律看来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时才能实现。”等佳句则不时透露出作者的洞察和睿智。
在中国部分描绘中,虽然写到了村民由于蒙昧而对工厂烟囱的猜忌,但行文恬淡,笔触优美,费孝通无疑对“乡土中国”的农人怀有美好的情愫与期待。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关于中国农人在未来城市化、产业化过程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预判——这显然同近四十年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既有印证也有嬗变。
用小说的方式书写中国乡土变化
12月12日,北京大学文研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同举办了“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暨‘费孝通作品精选’新书发布会”。会上,不少与会学者也就此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费孝通先生通过小说的方式,讲述中国人的家和家的心态如何伴随着变化进入乡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杨清媚老师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老师谈到了小说《茧》对社会学学者的启发,在他看来,在今天学科专业化背景之下,费孝通先生的小说创作更显珍贵,“我在想,今天还有几个研究社会学、法学或者经济学的学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可以用英文写小说?我们还有没有写小说的能力呢?”
在周飞舟看来,费孝通先生所有的文字精炼、简洁、生动可读,亦是今天学者应该学习的,“今天过早专业化、计量化的文章在一条路上推进,过分严格的科班训练让学者失去了很多东西——文本的可读性以及许多其他珍贵的信息,在写作的过程中失去了。而费孝通先生记录了很多感悟和细节,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是有学术意义,可能仅仅是对风俗、时间、空间简单的描述,留下印记,但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痕迹,这些都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从费老那里获得一些启发。”
【 长期封存于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档案中 费孝通小说《茧》首次翻译出版】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 2021,我们还有必要做长期职业规划吗?
- 旧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怀旧意味浓郁,被誉为“中国的伦敦西区”
- 李商隐长期被忽视的经典,28个字用3个典故,每一句都如神来之笔
- 翡翠长期不戴的禁忌你知道多少?
- 两年长期使用依旧如新,耐砍耐造稳的一批——能猜中它是斯巴达的哪一款么?
- “孔融让梨”是一个千古骗局?
- 新冠病毒带走了「中国的萧邦」:钢琴大师傅聪伦敦染疫过世
- 嘎乌盒里的秘辛
- 伦敦瘟疫、大火与查理二世的情人:一本爱情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
- 神医李时珍,长期研习孙思邈医道,终于发现经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