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事项谈妥,下一步,就是带人了。
这一点,我父亲有了现身说法的切身记忆。
当时,创作组的组员,包括我父亲在内,三四个人,骑着自行车,一路西行,骑了大约三十来里路,来到了陆文夫下放的公社,问明了方位,但一条大河挡住了道路,陆文夫的寒舍,还在条河的北边。
这条河就相当于上海的黄浦江一样,把上海一劈为二,陆文夫家的位置,如果作一个对等的比喻的话,就相当于处在浦东的位置,欲在这边过去,还得等渡船。
文章插图
黄浦江当年过去,靠的正是渡船。
因此,有请陆文夫从茅庐中出山,也必须渡过这条宽度只有黄浦江一半跨度的河流。
父亲一行人,找到渡口,连人带车,上了船,很快到达了对岸,再沿着小路骑行没有多远,便到了陆文夫的完全与当地农民的茅舍如出一辙的房子。
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前途安放在岁月静好中的陆文夫,对能邀请自己出山,感到十分惊讶,肯定也是惊喜万分。没有一个人愿意呆在偏僻的乡下,伴和着风轻云淡,苦度岁月的。
对这一段在乡下的生活,后来陆文夫也写在了他的小说里,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别的纪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文夫的每一个阶段,都一直吸取着生活的滋养,这才是他能够写出林林总总、风采各异的人物的原因。
文章插图
没几天,陆文夫就到创作组来报到了。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创作组是一个口头上的称呼,隶属于革委会政工组分管宣传工作的部门,设在与政府相隔三百多米的第二招待所内。第一招待所是对外服务的,第二招待所是服务于政府部门,简称二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与陆文夫都住在第二招待所内。
听说陆文夫到了,创作组的人,都很好奇,也没有什么歧视感,毕竟是出版过作品的作家,陆文夫的名声在当地来说,还是挺响亮的。
大家与陆文夫寒暄过后,有人来传话,说政府最高领导召见陆文夫,于是,陆文夫报到的当日,首先来到相邻没有多远的政府部门,接受领导的旨意,但究竟谈了什么,陆文夫也没有说起。
文章插图
但后来陆文夫担任了文化馆的副馆长职务,工资八九十元,妻子六七十元,条件还不错,当时普通老师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我父母当时的工资都没有到三十元,陆文夫的收入在文化馆的一群人中还真的属于高收入。
陆文夫有了职务,也要干一点事,受命领导的吩咐,准备创作长篇小说《新潮》。这是以当地的一个先进生产队为原型的。这个生产队的队长当时是人大代表,曾经到北京开过人代会,接受过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闭门造车不行,陆文夫与创作组一行,便来到了这个生产队蹲点,体验生活,但可以看出,陆文夫对这种政治任务式的创作并不热情。我父亲也作为其中的一员,一起到生产队里蹲点。当时这家生产队生产搞的不错,农民的生活条件还算是比较好的,住就住在队部,吃饭是到生产队里的食堂。那时候比较上规矩,到队里吃饭,也是买饭票,凭票吃饭。
文章插图
因为这个生产队全国知名,同去蹲点的,还有省报采访人员。当地食堂供应的是玉米饭,就是那种黄玉米轧碎了煮成的饭,看上去,饭粒中夹着一点金黄,省报采访人员看了大喜,以为是蛋炒饭,这可是高级的款待的美食,但是,待得吃到嘴里,才知道是饭硬味涩的玉米饭,省报采访人员顿时一脸苦相,这一段蹲点的有趣的故事,也成了后来父亲向我们讲述往事的一个经常提及的小段子。
陆文夫作为主创,创作热情不高,整天就是与创作组的同事打扑克闲聊,大概整天无所事事,晚上精神特别足,打扑克都是夜以继日,在宿舍里,喷云吐雾,战鼓声声。
-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孔甲养龙”,真的是龙吗到底是什么生物
- “不死药”是否真存在?《山海经》确有记载,专家:简直荒谬绝伦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水浒传》中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老种经略相公,到底是何方神圣?
-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没有如实记载,没有暴露事情的真相
- 距今六千年的中华第一镇国之宝, 专家称这记载了炎黄两帝之战
- 山海经中的独目人是否存在?多个国家都有记载,难道真只是巧合
-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烛龙是否真的存在?《山海经》这样记载
-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 剑到底是一种什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