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本文参加#文人墨客那些事#征文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文章插图
陆文夫是著名作家,我父亲曾经与他有一段在创作组的经历,所以,知道一点陆文夫的创作秘诀。
在父亲讲述的关于陆文夫的趣闻轶事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文夫是如何从别人不留神的地方,“偷盗”了生活的创意,编织进他的故事中的。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文章插图
陆文夫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圈套》。小说描写一对干部夫妻,比较恩爱,在闺中戏乐的时候,妻子把尿盆扣到了丈夫的头上,真是套进去容易,拿出来困难,无论如何都无法把尿盆从头上倒退出来。
陆文夫用他的调侃性的文字,描写了这种生活中的意外所带来的尴尬,涉笔成趣地表现了现实中小官员那种庸常的人生。
实际上,这个故事,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也给我讲过,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核心情节与陆文夫的小说是一样的,是说妻子与丈夫吵架,拿起尿盆,就扣到了丈夫的头上,没有想到,一下子就倒扣了进去,再想取出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最后还是请了敲铁桶的师傅,用钢锯锯了尿盆,才把丈夫的头解救出来。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文章插图
其实就是这么一则街头巷尾的花边新闻,一般人得到的也就是开怀一乐而已,但陆文夫却将这个故事上升到一个社会意义的层面,来展开人世百相的细腻而富有意味的描摹,从中可以窥测到一个作家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滋养,升化为文学的经典形象。
当时,陆文夫虽然下放,但当地政府领导对陆文夫还是比较尊重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文革期间下放的作家文人,其实一直没有放下写作的笔,比如张贤亮一直苦苦叽叽地描写他的苦难史,但实际上,他在文革期间,就参与了当地剧团的剧本编写工作,还到省城脱产写作,他在劳改农场,也写过通讯报道,如果不是这段时间里,他不断修炼他的文笔,他不可能在文革结束后,立刻写出《灵与肉》《绿化树》这样成熟的作品。
高晓声也是下放到苏南农村,但他写出的报道,曾经刊登在省报上,名震一时。
陆文夫同样是如此。当地政府领导听说一名作家下放到本地了,也没有对他有任何歧视,立刻就邀请他出山。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文章插图
当时我父亲本来在教育局,但文革期间,教育局与文化局合并,组成了文教局。我父亲原来抽调在教育局从事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后来教材写作组撤销了,父亲因为有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就被留在了文化馆的文学创作组。
当时的地方政府负责人,想组织写一部长篇小说,这种写作方式,是文革期间颇为流行的一种模式,那就是以作家为核心,辅以各个阶层的当地文学爱好者,组成一个写作班子,进行命题作文。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这也是当地政府负责人请陆文夫出山的原因。
当时陆文夫下放在偏僻的乡下,住在一间茅草房里,平时,他在屋前屋后,种种番茄,长长青菜,也算是怡然自得,其乐融融。后来这一段在农村的短暂的下放生活,也成为他的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特别加以抒写的重要领域,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特有的社会风情与世间人情。如小说《不平者》。
 披露未见记载的陆文夫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偷盗”情节与素材的?
文章插图
创作组的负责人先到公社里与公社领导进行了沟通,手里拿着上方宝剑,创作组组长自然没有遇到阻碍,很快谈妥了调陆文夫进入文化馆的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