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神祖庙 清帝南巡行宫


黄河之神祖庙 清帝南巡行宫
文章插图
黄河之神祖庙?? ?清帝南巡行宫试论皂河安澜龙王庙的四重身份宿迁市皂河安澜龙王庙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其宗教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根据地方历史文献记载,此庙原本属于始建于唐代的堰头龙泉寺下院,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该庙的宗教性质和祭祀主体几经演变,至清初成为官方举行黄河之神国家祀典的专祠。由于该庙地处黄、运两河相交之处,是清皇室南巡回銮时的必经之地,康熙和乾隆皇帝历次南巡皆在此庙驻跸,诣庙瞻礼,拈香御祭。因而,当地民间俗称其为“乾隆行宫”。安澜龙王庙和黄河文化息息相关,作为黄河之神金龙四大王崇拜的宗教发源地,它的文化历史谱系中蕴藏着极为纷繁复杂的渊源,理清和解析其中的密码,涉及到社会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本文在笔者以前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众多学者的学术成果,试从信仰起源、宗教传承、祭祀主体、发展演变等四方面不同的视野,进一步深化整合已有的研究内容。一,盛唐时期的龙泉寺下院根据安澜龙王庙中僧人的介绍,此庙在宗教传承上,旧属始建于盛唐时期的堰头龙泉寺的下院。堰头是古代宿迁的县北重镇,唐代在此地兴建佛寺与流经此地的皂河有关。源于山东郯城的皂河在堰头镇和龙泉沟合流进入骆马湖,此处因而成为皂河航道上著名的码头。《郯城县志》和《山东通志》记载:“墨河即皂河,在县东,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源出墨泉,在旧城东北一里许,色如墨,故名”。郯城的前身即为郯国,是古郯子的封国,郯子被周武王封于郯地,为鲁国附庸。皂河作为上古时期郯子开凿的人工运河,对于郯国境内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河流在山东境内流长64里,在江苏境内流长90余里,在今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南端龙王庙行宫西侧进入古泗水航道。远古时期的泗水航道是流域内非常重要的水运通渠,通淮河,达长江,作为沟通泗水的皂河,自然也受到郯国官民的高度重视,在南宋以前,皂河始终作为沟通鲁南和苏北的最佳航线,受到山东官方的高度重视,在皂河沿线兴建了诸如寨子闸、黄练池等皂河运道的通航设施,而堰头和皂河古镇正是处于皂河航道上的两个重要的节点上,这条河流在堰头镇流出马陵山区,进入骆马湖,在皂河镇的南端通进泗水。因此,无论是山东的官民商船要进入泗水,还是各地的船舶要进入山东,都必须循皂河航道而行,来往于皂河运道上的船舶习惯于在这两处码头停泊,造就了皂河沿岸这两个古镇的繁荣和发展。古代宿迁仅有的两处唐代寺庙龙泉寺和玉皇庙都坐落于堰头古镇。嘉庆年《宿迁县志》载:“龙泉寺,在堰头镇,唐时建”,《徐州府志》记载与此相同。《新沂文史资料·第五辑》中,载有署名郭少侠的《堰头的八寺八景》,其中记述:“八大寺中,建筑规模宏大、保存时间悠久的要数街东的龙泉寺了。当地人都习惯叫它大寺庙,据说,建筑奇巧的皂河皇太庙(安澜龙王庙俗称),还是这龙泉寺的一个分支呢!”。《新沂文史资料·第六辑》,有署名葛新华的《堰头古迹杂谈》文章,文载:“(龙泉寺)按旧有遗址勘察,原来规模,相当宏大,宿迁皂河镇皇太庙即其分支,该庙矗立运河西岸,辉煌壮丽,为宿迁县名刹之一”。在八十年代后期,宿迁对于安澜龙王庙进行修复后,文管部门请来原先在庙里出过家的两位老人看管大殿,他们介绍该庙的上院即龙泉寺,因此,他们主持装订的功德薄和各种账册上都标明“龙泉堂”的字样。从这些事实来看,皂河安澜龙王庙曾经作为龙泉寺的下院是确凿无疑的。作为古代宿迁县最为古老的寺院,龙泉寺应该是一座官方的宗教建筑,唐代对于佛教管理严格,严禁民间私自兴建寺庙。所有寺院,都按照州郡规划设置。唐代前期,今天的江苏、浙江所处的东南地区,全部寺院只有140座,在这样严格管理佛寺扩张的年代,如此规模宏大的龙泉寺应该属于唐代官方建造的庙宇。台湾宿迁同乡会主办的《宿迁文献》中有《堰头景物》一文,论述龙泉寺对于宿迁其他寺院的关系说:“墨河东岸,有龙泉古刹,本县寺庙,多由此庙分支”,按照这个说法考证其下院设立时期,县志记载的邑内诸多禅宗寺院大多始建于宋元时期,据此推测,皂河龙王庙作为其下院的时间下限应在元代,这个推断也和《宿迁县志》中,对于皂河龙王庙前身朱山大王庙的记载年代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