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一天,从一碗牛肉米粉开始( 二 )
“刘聋子”开启了津市牛肉米粉的新时代 , 先行者们不会想到 , 这一碗牛肉米粉有一天会成为津市的代名词 , 成为“中国牛肉米粉之乡” 。 “天时地利人和 。 ”回望津市牛肉米粉的发展历史 , 津市牛肉米粉协会负责人朱继跃如此总结 。
“津市米粉最大的特点是耐炖”
津市不大 , 大街小巷分布着300多家粉馆 。 名气最大的刘聋子粉馆也是牛肉处理高手 。 传承人黄震在一些电视节目里提及 , 不同牛肉浇头使用的牛部位不一样 。 他们店里受欢迎的麻辣牛肉、红烧牛肉都有讲究 。 相比胸腹肉 , 他们更喜欢用墩子肉(牛屁股附近) 。 靠近腰腹的墩子肉以五花肉为主 , 适合红烧 , 正墩子那块肌肉较多 , 适合做更筋道的麻辣牛肉 , 而靠近大腿的墩子肉很活 , 适合清炖 。 他们有时候也用胸腹肉做麻辣牛肉和红烧牛肉 。
贺记在津市牛肉粉中独具一格 , 朱定梅将贺记独创的第三代粉称为“花汤粉” 。
贺记创始人贺传华是个泥瓦匠 , 善于打灶 , “经常给刘聋子粉店打灶 , 就在掌勺师傅那里学会了做米粉的手艺” 。 贺记总店的老板欧阳克荣是贺传华的女婿 , 粉店在他手里发扬光大 。 贺记是津市最先用湘菜路数做米粉 。 “洋葱入钵 , 辣椒入汤 。 ”贺记将湘菜做法和津市传统牛肉粉融合在一起 , 也闯出一条路子 。 欧阳克荣依旧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 他和师兄弟们乘坐“飞艇”前往长沙开疆拓土的豪迈 , “带着锅碗瓢盆” 。 或许因为在外发展的缘故 , 浇头也格外丰富 。
黄记炖粉在下午三点才开门 , 一直营业到凌晨 。 “碰上客人多会到凌晨三四点 。 ”老板夏进兵说 。 夏进兵的岳父黄祖祥是黄记的创始人之一 , 遗憾的是 , 老人去年去世 , 与我们擦肩而过 。 黄祖祥 , 在津市被公认为处理牛肉的高手 , 他的父亲是废牛厂厂长 , 从小见惯了“庖丁解牛” , 熟悉对牛肉的处理 , 让他很快在津市米粉占有一席之地 。 黄记炖粉最有特色的是牛黄粉 , 这是黄祖祥的“绝技” 。 牛黄喉极少 , 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 但他擅长做这些 。 黄祖祥对牛食材极为挑剔 , 他每天都要去菜市场根据牛品种和牛的放血程度挑食材 , 碰到中意的才买 。 老人已逝 , 技艺却传承下来 。
“尝尝我们的汤 。 ”曹记是以汤鲜出名 , 曹霞两姐妹接过了父亲的粉店 , 下了粉 , 总先让客人品品汤 。 父亲曹声平制作的双汤是津市一绝 , 曹记熬汤很神秘 , 只知道会加入牛筒骨、牛椎骨 , 配以香料包熬制 , 却不知这锅汤出炉后为何香而不油 , 非常清亮 。 这锅原汤纯粹打底 , 不加调料 。 真正下粉的那锅高汤需要从这锅原汤里匀出来 , 用清水 , 加牛肉和牛油配制 。 曹记粉馆里 , 因为有好汤 , 主打清炖牛肉 。 “我们家的清炖牛肉薄且白 , 用的是胸板子和牛腩 。 ”曹霞说 , 父亲喜欢用胸板子做清炖 。 曹记的名气后来居上 , 曹声平下过不少功夫 。 他的前堂工艺也非常讲究 , 需要严格过五道水 。 清炖粉需要清水漂、滚水烫、毛汤浸 , 再用调制好的高汤逼出味 , 最后用浇头里的原汁浇 。 这样一碗牛肉粉端上桌 , 牛肉的清香味直窜鼻腔 。 曹声平中风后 , 将这门手艺传给女儿曹霞 , 但他仍坚持每天去看看店里熬制的那锅双汤 。
“津市米粉最大的特点 , 是耐炖 , 炖上几个小时 , 依旧韧劲十足 。 ”朱继跃认为 , 除了先行者的创新 , 津市米粉蓬勃的秘密还在于米粉本身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津市人在外地开设米粉厂 , 做出来的粉难有当地米粉的韧劲 。 ”
预包装津市牛肉米粉 , 走向远方
与粉店同时醒来的 , 还有津市市绿达米粉有限公司的米粉加工车间 。 机器启动 , 每天5万斤的米粉 , 从这里输送到各个粉店 。 “两条生产线 , 产能可以达到10万斤 。 ”绿达的掌舵人邹永铜从事米粉加工业二十多年 , 见证着津市米粉从作坊到工厂的发展 。
- 俺在地里干一天农活,回家做四道菜,儿媳妇:赶紧分家
- 麻辣山药粉Q弹爽滑,麻辣鲜香,一碗都不解馋
- 非常下饭的3道菜,放在餐桌上,能让你多吃一碗饭喜欢就分享
- 以假乱真!士力架变克力佳,云南山寨食品一天卖出上百箱
- 冬季,手脚总冰凉,记得多喝这一碗,营养滋补,孩子常吃不怕冷
- 一碗腊肠炒饭下肚,男子肾衰竭入院!他犯的错,你可能正在犯
- 减肥打卡第十一天,早上一杯温水,晚餐一定要轻食
- 第一次吃这面,美味筋道真好吃,8块钱一碗真实惠,您看值不值
- 一碗糯米粉、一个蒸红薯,拌一拌、烤一烤,外脆里糯,香甜还爆浆
- 5块钱焖一碗面,2分钟搞定,简单营养,劲道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