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一天,从一碗牛肉米粉开始
文章插图
去津市 , 一定要吃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粉 。 组图/卢七星
文章插图
黄记炖粉 , 每天下午三点营业 , 以炖粉为主 。
文章插图
贺记 , 浇头多样 。
文章插图
曹记 , 以汤鲜出名 。
文章插图
黄记炖粉 。
文章插图
刘聋子开启了津市牛肉米粉的新时代 。
文章插图
全市米粉生产加工企业(作坊)约120家 。
文章插图
严旭康直播卖津市米粉 。
早上五点 , 常德津市遍布大街小巷的300多家粉店陆续开门 。
米粉加工厂数万斤的米粉早已从这里发往各米粉店 , 也发往更远的地方;下午三点 , 米粉人严旭康开始直播 , 持续到晚上十二点 , 将预包装津市牛肉米粉 , 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早籼稻种植基地 , 趁着农闲 , 规划着来年的种植;滨湖水牛 , 在冬日里漫步 , 不久之后 , 它们将成为津市牛肉米粉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市牛肉米粉 , 名声在外 , 经过百年的发展 , 已然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 分工精细 , 各自奔忙 , 走向远方 。
“刘聋子”时代 , 药汤粉的开始
津市 , 澧水边的小城 , 明朝时就是澧州七镇之一 。 在水运为主的年代 , 热闹非常 。 如今繁华不再 , 却总有人慕名而来 , 为了一碗津市牛肉米粉 。
1938年 , 在常德开粉店的刘松生为避战乱 , 举家迁往偏安一隅的津市 , 在姐夫家开起了粉馆 。 粉馆店堂不大 , 房屋简陋 , 八张方桌一溜靠东摆放 , 店堂内终日肉香氤氲 , 往来食客络绎不绝 。 彼时的津市米粉 , 都是回族人的毛汤粉 。 所谓的毛汤粉 , 是未经任何加工的牛肉煮出来的汤下的粉 。 毛汤粉保留了牛肉的鲜味 , 但毛汤有限 , 到上午10点左右 , 就没有毛汤了 。
刘聋子是汉族人 , 但与回族人交往十分紧密 。 他来到津市后 , 清真寺就接纳了他 , 同意他按照清真寺的规定 , 开设粉馆 。
学过草药的刘松生用20多种香药 , 包好放进锅里 , 上面放牛肉一起煮 , 香药的香味渗入牛肉中 。 经刘松生制作的牛肉粉和牛肉钵子 , 烂度适中 , 咸淡适宜 , 具有辣、滚、香、鲜的特点 。
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 公私合营之前 , 津市牛肉粉最有名的就是刘聋子 。 津市米粉协会前会长朱定梅将抗战中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时间称为刘聋子时代 。 但这一阶段 , 吃牛肉粉只能算一个特色餐饮小吃 , 还没有成为民俗习惯 。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津市正处于向工业城市的转型期 。 澧水河隔开了工业区和生活区 , 工人们要赶七八里路 , 坐公车去上班 , 时间特别紧张 , 吃粉渐渐成为工人们早餐的首选 。
于是 ,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 津市的重点革新项目放在了改造粉机上 , 米粉制作开始从手工变成机械化 , 提高生产效率 , 解决了米粉产量问题 , 解决津市工人上班族的早餐问题 。 津市所有的餐饮企业 , 家家都可以卖粉 。
除此之外 , 在买米吃饭凭粮票的年代 , 津市只用花钱就能吃粉 , 这成为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 。 当年 , 好多长沙人出差 , 会特意绕道来津市吃一回米粉 , 好多人都想着在津市过生活 。 为什么津市吃粉不要粮票?其实很简单 , 当时碎米是不需要粮票买的 , 但是碎米却可以做米粉 。 直到这一时期 , 津市牛肉粉才从一个特色餐饮小吃 , 演变为津市的一个民俗 。
- 俺在地里干一天农活,回家做四道菜,儿媳妇:赶紧分家
- 麻辣山药粉Q弹爽滑,麻辣鲜香,一碗都不解馋
- 非常下饭的3道菜,放在餐桌上,能让你多吃一碗饭喜欢就分享
- 以假乱真!士力架变克力佳,云南山寨食品一天卖出上百箱
- 冬季,手脚总冰凉,记得多喝这一碗,营养滋补,孩子常吃不怕冷
- 一碗腊肠炒饭下肚,男子肾衰竭入院!他犯的错,你可能正在犯
- 减肥打卡第十一天,早上一杯温水,晚餐一定要轻食
- 第一次吃这面,美味筋道真好吃,8块钱一碗真实惠,您看值不值
- 一碗糯米粉、一个蒸红薯,拌一拌、烤一烤,外脆里糯,香甜还爆浆
- 5块钱焖一碗面,2分钟搞定,简单营养,劲道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