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自信何在——酒业疯狂五十年记录
酒精勾兑真的是九十年代以后才有?七十年代的人喝的什么酒?八十年代的人如何看待“好酒”?聚焦1970-1990中国酒业回忆 , 今天我来带您了解酒业变迁 。 无论您是酒爱好者 , 还是从业者;无论您善于酒桌慷慨激昂 , 还是惯于小酌话桑麻 , 这篇文章都将给您一些启发 。 也许 , 正对这样的历史脉络 , 将为我们预见未来提供深刻的思考 。
文章插图
酒精勾兑 , 并非九十年代产物
如今 , 我们已习惯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来区分市场上的白酒 。 传统工艺的白酒 , 经过纯粮固态发酵 , 严格遵守各项工艺流程 , 一瓶优质的传统工艺酒生产时间长达数月 , 有些香型的酒(如酱香型白酒)更是要历经九次加曲 , 八次发酵 , 七次取酒 , 三年窖藏 , 五年出厂 。
文章插图
反之 , 新工艺白酒 , 为食用酒精勾兑 , 口感相较传统工艺白酒 , 略逊一筹(注:正规酒厂的新工艺白酒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 添加剂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在可控范围 , 可以放心饮用 。 )
您也许会认为 , 酒精勾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产物 , 然而 , 事实上 , 前辈们对新工艺白酒的追求自解放初期便没有停止过 , 这种对新工艺白酒的执着 , 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顶峰 。
文章插图
以酒精兑制白酒 ,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因为当时酒精生产技术较为成熟、淀粉利用率高、辅料用料少、经济实用;在当时国内粮食供应紧张的时代背景下 , 国家政策要求工业部门尽量不用或少用粮食为原料——酒精兑制白酒的提法合情合理且顺应时代需求 。
不过 , 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 , 一开始简单粗暴的“三精一水”酒(即用酒精、香精、糖精加水)却因为把握不了如何让酒精酒呈现传统工艺酒的香气 , 而屡屡受挫 , 质量不受认可 。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来 , 酒界一直在进行着各种技术革新 , 立志于解决白酒的香气问题、生产出物美价廉、受市场认可的新工艺白酒 。 到了后期 , 更有“用液态法新工艺白酒生产高档酒”的呼声(下图选自1995年第4期《酿酒》杂志)
文章插图
庆幸的是 , 尽管液态法白酒在早期成为主流 , 行内仍有专家们坚持“固态法” , 并坚持认为固态法是全世界唯中国独有的生产方法 , 应视为“国粹”加以保护 。 于是 , 传统工艺和新工艺工艺并行至今 。 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新工艺白酒 , 如今渐渐“功成身退”;近年来 , 传统工艺白酒重回世人焦点 。
中国的酒 , 自信何在?——坚守传统 。
节粮、代粮 , 七十年代酒业关键词
老一辈人一定记得中国那段艰难的发展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举国粮食紧张 。 在商品供应极度匮乏的年代 , 国内实行计划供应 , 于是 , 粮票、油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一一诞生 , “吃、穿、用”三大类的票证 , 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抹亮点 。
酒票亦在这些票证行列 。 酿酒行业用粮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 以粮食酿造的酒在那个时代被视为稀缺之物 。 计划经济下 , 人们凭酒票购买酒往往事出有因 , 如产妇米酒票以及一些医用需要的酒票 , 往往出于特殊需要;除此之外 , 大部分老百姓均在节庆日被允许少量购酒 。
文章插图
粮食酿酒全面短缺;不过 , 再困难的现实条件 , 也阻挡不了老百姓“对酒当歌”的心理诉求 。 代粮酒由此应运而生 , 其原料亦五花八门:橡子、蕨根、土茯苓、酸刺、菱角等含有淀粉的野生植物;淀粉渣、米糠、高粱糠、玉米蕊等农业副产品废料;更有甚者 , 稻草、高粱杆都可成为酿酒原料——代粮酿酒之疯狂可见一斑 。
- 进入中国多年,这款小酒为何知名度这么低
- 中国最大葡萄酒产区告别裸奔,烟台能治灌装产品“心病”?
- 世界上“最好吃”的糖果,中国的这种糖果上榜,你喜欢吃哪一种
- 烘焙界最亲民的小甜品,拯救新手小白的自信心,仔细看完你就会做
- 河南美食请你拍《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除了胡辣汤,你还会选哪道菜?
- 看中国人吃的荷包蛋,再看看外国人吃的荷包蛋,网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历届名酒是怎么排名的?53优有哪些酒?
- 太原:清徐县荣获“中国醋都?清徐”称号
- 重要提醒这个牌子的食用调和油被曝光,看看谁家吃的有
- 我国的10道传统中国菜,你吃过几个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