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硅谷帝国"——监管科技巨头的困境与挑战

科技企业实际上在做的事情 , 比他们自己所宣称的要更为复杂多面 。 很多硅谷帝国的总部"邮政编码"在美国 , 其政治经济利益却遍布世界各地 , 令监管者望而生畏
文 | 臧博
人们须臾不可离的诸多互联网产品 , 为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 至于这种改变是否符合人们预期 , 以及是否符合全社会的长远利益 , 则是一个争议重重的话题 , 仍待长期研究观察 。
毫无疑问 , 谷歌、脸书、推特、苹果等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 , 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而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且不损害其创新能力的监管 , 也成了一个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全新的棘手课题 。 事实上 , 大型科技公司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纠葛早已存在 ,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这场复杂博弈却在一系列政治议题上迅速激化 。
2016年 ,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 英国也经过全民公投后最终决定脱欧 , 这两件令人意外的事件 , 被许多学者解读为民粹主义崛起 , 但另一些人则将目光转向大型科技公司 。
在这一派学者看来 , 云集于硅谷的科技巨头 , 拥有强大技术和数据资源 , 甚至掌管着人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信息入口 , 成为事实上的"把关人" 。 它们垄断信息收集和分发 , 对美国民主选举造成持续而隐秘的重大威胁 。 此外 , 当新技术在对所有行业改头换面 , 促成万物互联的进程中 , 整个城市都被连接起来 , 城市生活整体上变成另一种"产品" 。 而这是否就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真正所需要?这显然并非互联网巨头们所关心的事情 。
著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不久前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 , 认为大型科技公司对民主政治构成实际威胁 。 福山对当前各国政府应对科技巨头的政策表示了疑虑 。 在其看来 , 政治家们最擅长使用的企业监管工具 , 不论反垄断 , 还是制定隐私保护法案等 , 不仅耗时漫长 , 糜费大量政治和社会资源 , 且产生不出足以"翻盘"的效果 。 事实上 , 用这些措施节制硅谷科技巨头 , 后者多数情况下都能应对裕如 , 它们要么不惜重金游说国会 , 要么进行各种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 常常让监管政策落空 。 而美国政府面对的困难在于 , 如果执意推行刚性监管政策 , 又容易扼杀巨头们的创新力 , 这是政府 , 尤其是美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
露西·格林的《硅谷帝国》是一本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 。 作者笔下的"硅谷"并不是一个纯地理概念 , 也涵盖了那些已经可以代表数字技术行业和文化的公司群体 , 包括脸书、亚马逊、优步、谷歌、苹果和特斯拉等 。 这些公司是当前世界上最有野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 , 正试图塑造这个世界的未来 。 作者聚焦这些硅谷科技公司 , 以盛世危言的笔调 , 警示世人对硅谷大型科技企业予以足够警惕 。 在格林看来 , 科技巨头们在两个方面展现出令人忧虑的趋势: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公众和政府管制科技巨头的能力和资源则受到相当程度的挑战 。
理想主义者
格林对硅谷总体持负面评价 , 但没有一味批评硅谷企业及其领袖 , 而是承认很多科技巨头及其领袖人物 , 具有深厚的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情怀 。 只是在这些人的思维中 , 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令人不快乃止痛切的事情 , 用他们更为熟悉的(超前)技术方案来解决 , 似乎是十分理性的选择 。 不过 , 这些超前计划在庸常者眼中 , 近乎疯狂与执拗 。 比如被誉为硅谷钢铁侠的马斯克 , 解决地球上现时的环境危机 , 不是他心中所迫切追求的目标 。 马斯克始终坚信 , 人类在未来的生存关键 , 是成为跨星球物种 , 所以探索和殖民火星才最有意义 。 世人难免笑其疯癫 , 称其为"聪明的疯子" , 实则是庸碌的日常生活和满地六便士 , 遮蔽了他们仰望星空的能力 。
这些公司的发展与崛起 , 在极短时间内促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大转变 , 从中产阶级转移到了一群超级富豪手中 。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 那些表情木讷、穿着休闲的"程序员"形象 , 如今已经成了新一代偶像 。 这种社会权力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 , 几乎和经济转型保持了同一步调 。 经济上 , 制造业和传统商业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光环 , 常人根本无法弄懂的算法和数据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 。 而所有这些结构性的变化都源于科技精英原创和超前的思想与实践 。